最近在整理報稅文件時,翻到去年幫爸媽申請額外免稅額的紀錄,省下好幾千塊,心裡還是有點小得意。那時候,稅務人員提醒我,這個小撇步很多人忽略,白白浪費了減稅機會。今天,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,不是什麼高深學問,但搞懂後能讓荷包輕鬆一點,尤其在這物價飛漲的時代。
父母額外免稅額,簡單說就是政府給的孝親福利,讓你在申報所得稅時,從應稅所得中扣除一筆錢。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得符合特定條件。首先,父母得年滿六十歲,或者有身心障礙手冊,證明他們無法工作養活自己。另外,他們得是你的直系血親,像是親生父母或養父母,別想拿岳父母來充數。文件方面,戶籍謄本和身分證影本少不了,如果父母有殘障證明,也得一併附上。記得去年我跑區公所申請資料時,櫃台人員還叮嚀,戶籍得在同個地址,或至少證明你負擔主要生活費,不然稅局會打回票。
資格搞定了,省稅技巧才是重頭戲。很多人以為填個表格就完事,其實細節藏著魔鬼。比方說,扣除額度每年調整,2024年每人最高是十二萬八千元,但如果你和兄弟姐妹共同扶養,得協調好誰來申報,別重複申請鬧烏龍。我的經驗是,早點和家人討論,避免報稅季手忙腳亂。還有,結合其他扣除項目更划算,像醫療費用或保險支出,如果爸媽有看病收據,一併報上去,能多砍點稅基。去年我媽住院花了一筆,我把單據整理好,連同免稅額一起送,省下的錢夠吃幾頓大餐。
申請流程不複雜,但魔鬼在細節。報稅時,無論是網路申報或紙本,都得在扣除額欄位勾選「扶養親屬免稅額」,並上傳證明文件。稅局網站有線上系統,掃描戶籍謄本就能搞定,省去排隊時間。常見錯誤是文件不齊,比如缺了父母的所得證明,稅局會要求補件,拖到退稅時程。我建議提前一個月準備,把資料收在專屬文件夾,報稅當天十分鐘就搞定。萬一錯過申報期,別慌,五年內都能補申請,只是得跑一趟稅捐處,解釋原因。
總的來說,這個免稅額是小確幸,但背後是對長輩的責任感。台灣稅制鼓勵孝親,活用它不僅省錢,還能減輕負擔。別讓權益睡著了,動手整理文件吧,明年報稅你會感謝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