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門診來了位30歲的程式設計師,褲子還沒脫就支支吾吾說:「醫生…我下面長了奇怪的紅點,是不是性病?」掀開一看,龜頭表面散佈著十幾顆針尖大的紅疹,邊緣還泛白脫屑。這種場景我每週至少遇到三次,其實多數人根本不必慌。
龜頭冒出紅點,十之八九逃不出五種狀況。最常見是「包皮龜頭炎」,尤其包皮過長的男性,汗液、尿垢悶在裡頭滋生細菌,紅點會伴隨刺癢和乳酪狀分泌物。再來是「接觸性皮膚炎」,有位患者換了超香沐浴乳後兩天就發作,皮膚像被隱形螞蟻啃咬般灼痛。第三種是「念珠菌感染」(俗稱黴菌),典型症狀是紅疹周圍有圈狀脫皮,常見於糖尿病患者或長期服用抗生素者。第四種「珍珠狀丘疹」最無害,那些沿著龜頭冠狀溝長的肉色小顆粒,其實是角化增生的結果,別手癢去摳。最後才是需要警惕的「性傳染病」,像尖銳濕疣或梅毒疹,通常會合併潰瘍或菜花狀凸起。
上個月有對情侶同時掛號,男生龜頭紅腫滲液,女生則抱怨私密處反覆搔癢。細菌培養發現兩人都是「白色念珠菌」作祟——健身房共用毛巾竟成感染途徑。這種情況只治其中一人絕對會復發。
治療手段得對症下藥。若是輕微包皮龜頭炎,我常教患者自製「硼酸水坐浴」:溫水加半茶匙藥用硼酸粉,每天浸泡十分鐘,比亂擦成藥安全。合併黴菌感染時,克黴唑藥膏塗薄薄一層就夠,厚敷反而刺激皮膚。最關鍵是「減法護理」:暫停所有沐浴乳,穿寬鬆純棉內褲,晚上睡覺乾脆不穿讓患處通風。曾有位患者紅點拖了三個月不好,停用號稱「抗菌」的私密處洗劑後,一週就消退大半。
但遇到三種狀況別猶豫:紅點潰爛流膿、發燒畏寒、或合併尿道刺痛。去年有個大學生自己買類固醇藥膏亂擦,結果龜頭皮膚整片糜爛,後來住院打抗生素才控制住。有些性病疹子外觀極似普通發炎,像二期梅毒的紅銅色斑疹,非得抽血驗抗體才能揪出來。
預防其實有訣竅。包皮過長者洗澡時務必「翻到底、沖乾淨、擦全乾」,我甚至建議隨身帶小包紗布,排尿後沾乾尿道口。另個重點是「事後清潔時機」,親密行為後用清水沖洗沒問題,但若隔兩小時才洗,潮濕環境早已讓細菌繁殖兩代。
最後提醒,網路流傳的牙膏止癢、酒精殺菌全是險招。門診看過用牙膏敷龜頭導致化學灼傷的案例,那紅腫水泡比原本嚴重十倍。與其焦慮搜尋,不如花五分鐘掛號,至少能安心睡個好覺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