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有次在台北魚市場逛,看到攤位上擺著一排龍利魚,魚身扁扁的,色澤銀亮,老闆熱情推銷說這是本地人愛吃的魚。我好奇問他,這魚英文叫什麼?老闆愣了一下,說:「啊,就叫龍利魚啊,洋人可能不懂。」這讓我興致來了,回家查資料,才發現英文裡它通常叫「dragonet」,但這名字背後藏著不少文化故事,不只翻譯那麼簡單。
龍利魚在英文中的標準稱呼是「dragonet」,屬於Callionymidae科的魚類,主要分佈在溫帶海域,像太平洋沿岸就常見。但有趣的是,這名字源於拉丁文「draco」,意思就是龍,因為牠的鰭片展開時像龍翼,挺有神話感。不過,在實際用法上,洋人更常根據魚的外型叫它「flathead」或「dragon fish」,尤其超市標籤上,flathead出現頻率更高,免得消費者混淆。
說到常見用法,龍利魚在英文圈不只限於餐盤。在亞洲料理中,它常被做成清蒸魚或煎魚,洋人則偏好炸魚排,搭配薯條,像英國的fish and chips裡有時就用它。但更深層的是水族文化,不少歐美魚友養龍利魚當觀賞魚,因為牠們顏色多變,性格溫馴,適合新手。我在加州水族館工作過,親眼看到遊客對「dragonet」這名字的驚喜,彷彿養了一條小龍在缸裡,這連結了東西方的龍圖騰象徵。
為什麼英文名這麼多變?這反映語言適應性。龍利魚原產亞洲,早期歐洲探險家引進時,根據本地魚類歸類,flathead更貼近鯰魚類,而dragonet保留異國風情。現在全球化下,食譜網站像BBC Good Food都用「flathead dragonet」雙稱呼,避免誤解。我個人覺得,這魚名不只教我們單字,更提醒文化融合的微妙——一個名字背後,是幾世紀的航海貿易和飲食交流。
最後分享個小故事:有次在倫敦唐人街餐廳點菜,菜單寫「dragon fish」,上桌一看,正是熟悉的龍利魚,蒸得鮮嫩多汁。同桌英國朋友笑說:「原來你們的龍魚這麼美味!」那一刻,我體會到語言不只是工具,更是橋樑,連起不同餐桌上的記憶。下次你碰到龍利魚,不妨多問一句英文名,說不定開啟一段跨文化對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