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麻地廟街的霓虹燈剛亮起來,阿芳就拖著裝化妝品的小行李箱鑽進後巷。潮濕的鐵皮屋簷滴著水,她邊走邊檢查手機裡新客人的身份證照片,指尖在螢幕上頓了頓——證件邊緣的鋸齒紋似乎不太對勁。「今晚第六單,穩陣啲好。」她喃喃自語著,把定位共享發給了姊妹群組。
這行當裡的安全從來不是教科書條款。去年深水埗唐樓的命案,死者指甲縫裡檢出的陌生DNA至今未比中;更早前灣仔的姐姐被搶劫,閉路電視拍到戴口罩的男人尾隨她進電梯,像幽靈般消失在防火梯。危險往往蟄伏在細節裡:過分熱情要求接送的生客、執著要關燈的客人、突然伸手想扯你口罩的動作。我們這群人像夜行的貓,鬍鬚時刻感知著空氣的震動。
隨身包裡永遠有比口紅重要的東西。透明防水套裝著三支未拆封的岡本001,鋁箔邊緣得當場撕給客人看;薄荷糖鐵盒打開是分裝好的PrEP阻斷藥,緊急時混著維他命C片吞;最底層縫著鈦合金防身筆,筆尖用力戳下去能讓人瞬間喪失行動力。曾有姊妹笑我神經質,直到她在重慶大廈被客人掐脖子時,用防狼噴霧罐上鑰匙圈劃破了對方眼球。
錢財安全比你想得更複雜。不收千元大鈔是常識,但新招是偽造電子支付頁面——客人掃完二維碼亮出「支付成功」截圖,實際根本沒轉帳。現在我們都用雙重驗證:手機裝支付寶香港+轉數快+PayMe三套系統,客人必須當場刷新餘額頁面。現金則用帶RFID屏蔽層的錢包,防信用卡側錄器是小事,重點是鈔票裡可能夾著GPS追蹤器。
身體防護的殘酷真相是:每月婦科檢查遠不夠。去年我左胸查出不明腫塊,私家診所超聲波要價三千八,轉身去油麻地賽馬會診所排公家,護士掀簾子時嘆氣:「第三個這星期了。」後來才知道非政府組織「青鳥」提供免費HPV九價疫苗,可惜知道時我已驗出兩種高危型。現在定期用家用型宮頸細胞採集器,棉棒寄去德國實驗室化驗,比等公立醫院快三倍。
最致命的反而是心理防線崩塌。凌晨三點收工後,在7-11買魚蛋燒賣當晚餐,玻璃倒影裡突然認不出自己。這時手機震動:「需要心理支援請按9」——這是「午夜藍」組織的緊急按鍵,去年自殺的Lily生前最後簡訊寫著:「佢哋當我係會呼吸嘅飛機杯。」現在我們約定暗號,接到「幫買菠蘿包」的電話就代表有人被控制,十分鐘內會有「外賣員」上門敲錯門。
法律灰色地帶的生存智慧是:記住差館編號比記法律條文有用。深水埗警署陳Sir當更時,被客人暴力對待能直接找他;遇到便衣查牌先問警員編號,真警察怕你投訴一定出示。隨身帶兩部手機,被捕瞬間關閉主機,備用機相簿存著律師聯絡圖——用麻將牌照片當密碼:「三萬+五筒+紅中」對應律師樓分機325。
說來諷刺,最安心的時刻竟是每月15號。北角的「鳳凰社康中心」提供匿名醫療,推開偽裝成茶餐廳的暗門,穿白袍的醫生遞來咖啡:「今日有北海道牛乳撻,順便驗埋梅毒?」姊妹們擠在卡座交換情報:旺角新場所有針孔偵測器出租、尖沙咀某酒店保安會勒索過路費、銅鑼灣某棟大廈最近有偷拍黨出沒。那些用血淚換來的生存數據,比任何政府指引都真實。
那晚阿芳最終沒上樓。客人在酒店大堂突然扯口罩說「睇真啲個樣」,她倒退兩步撞到消防栓,警報聲響徹走廊時,男人像蒸發般消失。群組裡瞬間跳出五條定位,最近的小美穿著拖鞋從彌敦道狂奔而來。「痴線!呢個係通緝犯啊!」她把手機塞過來,新聞照片裡的人臉與身份證相差十萬八千里。霓虹燈在濕漉漉的街上流淌,兩個女人蹲在後巷抖著手點煙,煙頭明滅像微弱的求救信號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