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夜經過公屋樓下,總能看見窗格裡透出的暖黃燈光。朋友阿玲去年擠在80呎劏房帶孩子溫習,今年中秋卻能在新居陽台烤月餅。她遞給我一塊蓮蓉餡的:「綠表申請到的,入息上限計到盡,剛好壓線過關。」那語氣裡的慶幸,至今想起仍像舌尖化開的甜膩。
香港公屋輪候冊突破26萬宗,綠表通道卻像隱藏捷徑——只要符合資格,平均三年可上樓。但「入息上限」這道鐵閘,卡住無數像阿玲這樣邊緣家庭。房委會文件裡冷冰冰的數字,落到現實卻是能否給孩子多張書桌的距離。
拆解魔鬼細節:所謂「現行限額」絕非單純看月薪。當公務員丈夫的房屋津貼、妻子網店兼職的現金收據、兒子暑期工薪酬全攤在計算桌上,我才驚覺政策設計的精密陷阱。去年就有夫婦因遺產繼承的股票股息超標$128,遭取消申請資格。
更棘手的是「家庭組合變動」。陳伯與癌妻靠綜援過活原本合資格,妻子病逝後獨居收入竟「被超標」;新婚夫妻原分開申請,婚後收入疊加瞬間突破天花板。這些活生生案例藏在統計數字褶皺裡,房委會熱線永遠用制式回應:「請參閱指引第7.3項。」
實戰生存法則:幫阿玲覆核資產時,發現關鍵在「可豁免計算項目」。她丈夫的強積金供款、女兒教育基金定存單,甚至殘疾弟弟的信托戶口,原來都能扣減。最諷刺是當她辭職照顧中風婆婆,家庭總收入下降反而更接近綠表門檻——這套制度竟變相懲罰在職人士。
表格填寫更是暗藏玄機。房署職員私下提點:「醫療開支單據別用紅色檔案夾,會觸發人工審查。」申報淘寶網店收入時,阿玲刻意略去退貨紀錄,但將平台手續費發票全釘在附頁。「他們核對銀行流水只看進賬總額,有憑據的支出才能拉低淨收益。」這些血淚換來的智慧,官方指南半個字都不會寫。
雨夜翻開房委會年報,附錄裡密密麻麻的入息限額表,對劏房少年阿強來說是天文數字。他父親做裝修日薪$1200,超標$142失去綠表資格。「如果阿爸肯停工兩個月⋯」少年盯著天花板霉斑呢喃。那刻我突然明白,所謂上限從來不是數學問題,而是困在鐵柵欄裡的人生選擇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