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問我關於買綠表二手居屋的事,說實在,這幾年香港樓市波動大,很多人想透過這條路置業,但首期預算常常搞到頭大。我自己前年買過一套,過程跌跌撞撞,今天就來聊聊親身經歷,幫大家避開那些坑。
綠表二手居屋,簡單說就是政府公屋轉讓的二手單位,只限合資格綠表申請人買,像公屋住戶或輪候冊人士。資格門檻不高,但首期計算絕對是關鍵,很多人以為付個10%就夠,結果忽略隱藏成本,最後卡在半路。記得我當初看中一個400萬單位,天真以為40萬首付搞定,結果一算印花稅、律師費、佣金,加上裝修預備金,總共多出近15萬,差點破產。
預算這塊,先抓房價比例。一般綠表二手居屋,首期最少10%起跳,但別只看表面。舉個例,假設你瞄準的單位賣500萬,首付50萬看似輕鬆,但別忘貸款額度取決於收入和信貸評級。銀行審核嚴,月入三萬的話,貸款上限可能只批到400萬,剩下100萬得自掏腰包,這下首付就變150萬了。建議用線上計算機模擬,輸入收入、負債比,估出實際負擔。另外,隱藏費用殺傷力大:印花稅分階梯計,500萬以下收1.5%,過500萬跳3%;律師費約一萬五;地產佣金1%上下;還有驗樓費幾千塊。我建議總預算抓房價15-20%,留buffer防意外。
購買流程更考耐性,不像私樓直接簽約。第一步,確認綠表資格,去房屋署辦手續,等審批平均兩週。拿到綠表證明後,開始找房,別急著衝,多用28Hse等平台篩選,避開漏水或結構問題的單位。我犯過錯,看到低價就心動,結果驗出石屎剝落,修起來花十幾萬。出價階段,別怕殺價,市場通常有5-10%空間,但得準備臨時合約,訂金付5%。接著跑銀行申請按揭,文件一堆,收入證明、信貸報告不能少,審批拖一個月是常態。最後交收日,律師會處理轉名和付款,記得親自驗收水電系統。
整體來說,綠表二手居屋是個實惠選擇,但魔鬼在細節。我學到的是,預算寧多勿少,流程慢慢來。現在住進自己窩,雖然背貸款,但那份安定感無價。如果你在規劃,早點動手,別讓機會溜走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