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3法律网 日本 收入幾多要交稅?台灣個人免稅門檻與節稅技巧指南

收入幾多要交稅?台灣個人免稅門檻與節稅技巧指南

每年一到五月,台灣的報稅季就讓人頭痛不已。我記得剛出社會那幾年,拿到第一份薪水單時,興奮之餘卻被同事提醒:「喂,你收入超過免稅額沒?小心被課稅!」當時我懵懂地查資料,才發現台灣的稅制其實蠻貼心的,只要收入沒跨過門檻,根本不用繳一毛錢。但問題是,這個門檻到底是多少?怎麼算才不會白白多付錢?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切身話題,分享我這些年摸索出的實戰經驗,幫你避開那些稅務陷阱。

先講清楚免稅門檻是啥玩意兒。簡單說,台灣政府設了一個基本額度,只要你的全年總收入低於這個數字,就完全不用繳所得稅。2024年的最新規定,個人基本免稅額是新台幣92,000元,這還不包括其他扣除額哦!比如標準扣除額(單身12萬4千元、夫妻24萬8千元)和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(20萬7千元)。假設你是單身上班族,年收入30萬元,扣掉這些後,實際課稅所得可能只剩幾千塊,甚至歸零,根本不用擔心稅單上門。重點是要學會把這些額度加總起來算,別只看基本免稅額就以為安全了。

那收入到底幾多才真的會踩到稅線?我拿自己當例子好了。前年我年收入約50萬元,乍看好像很高,但扣除基本免稅額、標準扣除額和薪資特別扣除後,課稅所得才10萬出頭。結果適用最低稅率5%,只繳了5千多元,比預期少很多。反觀我朋友,年收60萬卻沒申報扣除額,硬是被課到12%的稅,多付了好幾萬。關鍵在於台灣的累進稅率分級:年課稅所得56萬元以下稅率5%,56萬到126萬是12%,再往上跳到20%或更高。所以收入不是只看總額,要精算扣除後的淨所得,才能判斷會不會被課到。

說到節稅技巧,這可是門藝術,我從錯誤中學到不少。最基本的就是善用扣除額項目,像醫療費用(只要超過收入的3%就能全額扣)、教育學費(子女每人最多2萬5千元)、或慈善捐贈(最高可扣總所得20%)。舉個真實案例,去年我媽住院花了15萬,我幫她申報醫療扣除,直接抵掉一大塊稅基。另外,投資也能省稅,比如買入儲蓄型保單或勞退新制自提6%,這些在計算所得時都能減免。更進階的招數是家庭合併申報,夫妻或扶養親屬一起報,能把免稅額疊加起來,尤其適合收入不均的家庭。切記,這些都要保留單據,國稅局查核時才不會出包。

最後提醒大家,稅務規劃不是年底才做的事,得全年追蹤。我習慣每季檢視收入變化,如果發現快超標,就提前調整投資或增加扣除項目。別小看這些動作,省下的錢可能夠你吃好幾頓大餐。總之,稅制設計是為保障小市民,只要搞懂規則,就能讓辛苦錢留在口袋裡。下次報稅前,不妨花點時間研究,別讓自己當冤大頭!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123法律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23falv.com/98659.html

作者: sam

上一篇
下一篇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898-888816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