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敲打著咖啡館的窗櫺,手邊的熱美式飄著微苦的香氣。鄰座兩位銀髮族低聲交談著退休金規劃,字句間飄來「配息」、「穩定」幾個關鍵詞。這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初入股市的自己,也曾一頭栽進「高殖利率」的迷思裡,誤以為數字漂亮等於安穩收錢,直到親眼見證幾檔明星股在金融海嘯中股息腰斬甚至歸零,才真正領悟「收息股」這三個字背後的學問,遠比表面看來深邃得多。
收息股投資,核心是「現金流為王」。它與追求股價暴漲的成長股策略截然不同,更像在自家後院栽種果樹——重點不在果樹未來能長多高,而在每年能否穩定結出飽滿甜實的果子。真正的老手看重的絕非帳面殖利率數字,而是那串數字背後能否年復一年、穿越景氣循環仍可靠地落入袋中。這需要穿透表象,直指企業「持續配發高股息的能力」。
篩選收息股,我習慣先從「現金流體質」下手。損益表上的淨利是會計數字,現金流量表的「營業活動現金流」才是真金白銀。一家公司賺的錢,必須能穩定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。接著,我會緊盯「股息覆蓋率」(Coverage Ratio)—— 企業用多少比例的盈餘來配息?比率超過100%,代表它配給股東的錢,完全來自當期賺取的利潤,這是最理想的狀態。若低於60%,則像踩在薄冰上,稍遇逆風就可能被迫砍息。台股中某些傳產龍頭,歷經數十年風雨仍能維繫高覆蓋率,靠的正是這種穩健底氣。
產業的「抗週期性」更是關鍵護城河。水電瓦斯、民生必需消費品、基礎電信服務…這些需求不會因景氣寒冬而消失。試想,經濟再差,人們總要開燈、煮飯、打電話。這類企業的獲利波動相對平緩,如同老樹盤根,狂風暴雨中也較不易傾倒。台股中的老牌食品股、固網電信巨頭,正是這類典範。它們的股價或許難有激情飆升,卻能在市場震盪時提供避風港般的安心感。
「負債水位」是隱藏的地雷區。高負債企業在升息環境下如同背負千斤重擔,利息支出可能侵蝕獲利,進而威脅股息配發能力。我必檢視「負債/股東權益比」及「利息保障倍數」。一家負債比過高、賺的錢連付利息都吃力的公司,縱使當下配息誘人,也如同沙灘上的城堡,一個大浪就能沖垮。過去不乏知名企業因過度槓桿擴張,最終無法支撐承諾的高股息,股價與股息雙雙墜落的慘痛教訓。
管理層的「股息政策」與「配發紀錄」藏著誠信的密碼。有些公司把配息當成妝點門面的口紅,景氣好時大放送,景氣一反轉就立刻縮手;有些則視股息為對股東的神聖承諾,縱使短期獲利受衝擊,也寧可動用保留盈餘維持穩定配發。翻開公司過去十年、甚至二十年的配息紀錄,觀察它在幾次重大經濟衰退(如2008金融海嘯、2020疫情)中的表現,是忠誠的老夥伴,還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酒肉朋友?一目瞭然。
最後,切記「單壓重注」是收息大忌。再穩健的公司也可能遭遇黑天鵝。真正的智慧是構建一個涵蓋不同產業、不同區域的「收息組合」。例如:一部分資金配置於台股中流砥柱的電信與民生消費股;一部分分散到全球性的基礎設施基金(如投資全球收費公路、機場的REITs);再搭配部分高評級公用事業債券ETF。這張多元交織的網,才能有效抵禦單一風險,讓現金流如四季溪流,涓涓不絕。
收息投資,本質是場「耐力賽」。它無法讓你一夜致富,卻能讓你在時間的複利催化下,細水長流地累積財富。重點不在於追逐當下最高的殖利率煙火,而在於找到那些能穿越牛熊、持續為你種出現金果實的堅實果樹。當市場喧囂、股價起伏時,那份穩定入帳的股息通知單,往往是最能安撫人心的定心丸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