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麻地廟街的霓虹燈在細雨中暈開,空氣裡混著炒蟹的香辣和潮濕石板的氣味。轉角陰影處,幾個身影倚著鐵閘抽菸,猩紅光點明滅間,有人向我抬了抬下巴。這座城市的夜從來不止是蘭桂坊的酒杯碰撞,那些藏在唐樓窄梯後的門鈴密碼,才是更赤裸的香港脈搏。
朋友阿傑去年被「陀地」帶進重慶大廈暗門,出來後苦笑:「同骨場推油差唔多價,但開門見真人嗰刻,先知相片係十年前嘅。」所謂香港紅燈區,早不是缽蘭街企街女郎的時代。如今分三流:廟街深水埗的「快餐」仍有三四百蚊交易,女人指尖的涼隔著薄衫貼上來;旺角樓上骨場最曖昧,八百蚊「按摩」費後總有「加鐘服務」的耳語;真要講究,得去尖沙咀酒店預約網站,金髮東歐模特兒標價三千八,信用卡過數時才驚覺貨幣單位是美金。
上個月跟開夜班的士的陳師傅飲茶,他撕著蝦餃皮說:「後生仔,以為貴就安全?半島酒店上星期先拉咗批俄妹。」原來警方最愛在五星級撒網,反是深水埗舊樓的「一樓一」有監控鐵閘,阿嬋坐在堆滿藥盒的櫃檯後,收你一百蚊「清潔費」當保護費。這種魔幻現實隨處可見——油麻地某棟唐樓三樓是持牌按摩院,五樓的泰妹卻在窗台掛蕾絲內衣當暗號。
最弔詭是消費指南根本不存在。同棟大廈兩個泰國女人,房號307的叫價比411貴兩倍,只因她敢在Instagram放修圖照。朋友試過按論壇攻略找「佐敦道甜品店」,結果西裝男開門就收五千「入會費」。真實行情在夜更保安的WhatsApp群組流傳:最近嚴打,鳳姐們轉戰荃灣工廈,電梯要拍卡,新客需熟人帶路。
凌晨兩點的旺角西洋菜街,穿校裙的少女蹲在7-11門口按手機。她腳邊立著「援交」紙牌,標價竟比樓上骨場便宜。我買罐咖啡遞過去,她抬頭笑出虎牙:「阿叔,我放學幫阿姐擺檔咋。」霓虹燈管在她睫毛投下藍影,身後巨幅珠寶廣告閃著「永恆之愛」——這才是香港紅燈區的魔幻註腳:所有慾望都明碼標價,唯獨真相永遠藏在朦朧的雨夜裡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