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在咖啡館改學生論文時,隔壁桌兩位阿姨的對話飄進耳朵:「我老公總說立遺囑觸霉頭,但兒子在美國,女兒嫁去多倫多,萬一我們兩老突然走了,他們連銀行保險箱在哪都不知道…」 杯裡的拿鐵突然變得沉重。十五年前父親猝逝沒留遺囑,我們兄妹在喪禮後翻遍他書房抽屜找存摺印章的慌亂,此刻又鮮明地刺著胸口。
在加拿大執業這些年,經手過太多華人家庭的遺產風暴。溫哥華林太太把上海三套房「口頭」分給三個子女,過世後小女兒拿出錄音筆聲稱母親改過遺囑;多倫多林先生再婚時沒更新文件,原配子女與現任妻子對簿公堂耗光百萬遺產。這些血淚教訓讓我明白:遺囑不是詛咒,而是你給所愛之人最後的溫柔鎧甲。
|實戰手冊:從咖啡漬草稿到法律文件|
上週幫林伯伯整理遺囑,他顫抖著手在見證人面前簽名時喃喃:「這比當年移民面試還緊張啊。」其實核心步驟就五步:
|那些律師不會明說的殘酷真相|
❌ 「夫妻互寫遺囑就夠了」— 當你們同時離世(如車禍),資產會陷入複雜的無遺囑繼承程序
❌ 「公證後就高枕無憂」— 在安省,結婚會自動撤銷婚前遺囑;在BC省,離婚不會移除前配偶繼承權
❌ 「長子管理遺產天經地義」— 沒寫明執行人權限的話,賣房等決策要全體繼承人簽字,遠在澳洲的女兒不簽字就卡死
上個月陪李奶奶去公證遺囑,她握著孫女照片苦笑:「以前覺得準備這些是認命,現在才懂,這是握緊最後的決定權。」
那張簽著她娟秀名字的紙,其實是浸透人生智慧的護身符。
(擱筆前瞥見咖啡杯底沉澱的渣痕,像極了我們匆忙間留下的生命印記。你書房抽屜深處,是否也該有份溫柔的備忘錄?)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