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有位老朋友突然離世,家裡人為了遺產爭得面紅耳赤,原本和睦的家庭瞬間四分五裂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體會到,一份合法的遺囑不只是紙上談兵,而是對家人最深沉的愛護。作為在加拿大定居二十年的華人,我見過太多類似案例,尤其是移民家庭,資產橫跨兩國,如果沒寫好遺囑,後患無窮。今天就來聊聊,怎麼一步步搞定這個看似沉重,卻無比重要的事。
遺囑的核心,是保障你的權益不因意外而流失。想想看,人生無常,誰能預料明天?在加拿大,法律雖有默認繼承規則,但對華人家庭來說,這往往不夠貼合文化習慣。比如,你可能想把房產留給孩子,卻忽略海外資產的稅務影響。或者,以為口頭交代就夠了,結果法律上無效,親人反目。寫遺囑不是詛咒自己,而是負責任的表現,讓愛延續下去。
第一步,先靜下心來梳理資產和意願。別急著動筆,花個下午,泡杯茶,列出所有財產:房子、銀行賬戶、投資、甚至數位資產如加密貨幣或社交媒體賬號。同時,想想受益人——不只是配偶孩子,還可能包括父母或慈善機構。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做時,才發現海外退休金忘了算進去,差點出大問題。關鍵是誠實面對:誰該得什麼?為什麼?這樣寫出來才有說服力。
接下來,起草內容要精準合法。在加拿大,遺囑無需公證,但必須手寫或打印,清楚陳述分配方式。避免模糊詞語,像「大部分給兒子」,改為具體數字或比例。另外,別忘了指定遺囑執行人,這個人得可靠,能處理後事。我建議找律師諮詢一次,費用不高,卻能避開陷阱。舉個例,華人常犯的錯是忽略見證人——必須兩位無利益關係的成年人現場簽名,缺了這步,整份文件可能作廢。
簽署環節最易出紕漏。找個安靜空間,讓見證人全程在場,你親筆簽名後他們立刻跟上。事後,複印一份存保險箱,正本交執行人保管。定期更新也很重要,人生變動大,每五年或遇大事(如離婚或生子)就檢視一次。我的經驗是,設定手機提醒,免得遺忘。記住,遺囑不是一勞永逸,而是動態保護網。
最後,別讓恐懼阻擋行動。很多人拖到晚年才寫,但意外不等人。早點完成,心裡踏實,家人也安心。這份指南不是法律建議,而是過來人的分享,希望能幫你跨出第一步。權益在手,愛才不會變質。
【評論】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