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住在多倫多的華人,從事財務規劃超過十年。最近幫一位老友處理他父親的遺產,整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,許多華人移民對加拿大稅制一知半解,尤其遺產相關稅務,常讓人措手不及。那天在多倫多唐人街喝咖啡時,他嘆氣說:「早知道就該早點規劃,現在稅款吃掉快一半資產!」這不是個案,而是許多家庭的寫照。加拿大沒有聯邦層面的「遺產稅」,聽起來好像很寬鬆,但魔鬼藏在細節裡——當人去世時,國稅局會視同所有資產被「出售」,增值部分要課資本利得稅,這筆帳算下來,可能比你想像中沉重得多。
具體來說,遺產稅的核心在於「視同處置」規則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父母三十年前花50萬加幣買了棟房子,去世時市值漲到200萬,那150萬的增值中,一半(75萬)會計入他們最後一年的應稅收入。稅率不是固定數字,而是取決於遺產總值和省分所得稅率。在安大略省,最高檔稅率可達53.53%,意味著這75萬可能得繳近40萬的稅;搬到亞伯達省,最高稅率48%,負擔輕一些,但絕非小數目。繼承人如子女接收財產時,通常不用再交額外稅,但遺產必須先清完這筆稅款,才能分配。我曾看過一個案例,遺產裡有投資房和股票,稅務成本高到逼得家人賣掉部分資產籌錢,原本溫馨的繼承變成財務噩夢。
避稅方法不是鑽漏洞,而是合法規劃。最有效的是設立「生前信託」,把資產轉入信託架構,避免去世時觸發視同處置。我幫過一位溫哥華客戶,他提前十年設立信託持有商業地產,最終省下近六位數稅款。另一招是「人壽保險」,保單收益通常免稅,可用來支付遺產稅務缺口。例如買一份足夠額度的保單,身故後保險金直接覆蓋稅負,不影響繼承資產。生前贈與也是選項,但要注意:加拿大雖無贈與稅,頻繁大額贈與可能被視為「收入轉移」課稅,最好分散進行,並保留紀錄。關鍵是早點行動,別等到健康出問題才著急——稅務規劃像種樹,現在澆水,十年後乘涼。
每個省分規則差異大,魁北克省還有額外的「遺產清結稅」,卑詩省則對農地有優惠。務必找專業顧問量身訂做計畫,華人社區常見誤區是照搬中國或美國經驗,反而踩雷。記住,稅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它關乎家族傳承的情感重量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