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住在多倫多的華人,來加拿大快二十年了,從移民初期一無所有到現在有點積蓄,中間經歷過不少親友離世的痛心事。記得三年前,我幫一位老鄰居處理遺產,他辛苦打拼一輩子留下的房產和存款,原本以為能順利傳給子女,結果因為稅務規劃不當,最後近三分之一被稅務局收走。那時我才驚醒,加拿大雖然沒有直接的「遺產稅」,但隱藏的稅負比想像中沉重,一不小心就讓後代吃大虧。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,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條文,而是從過來人經驗出發,分享如何計算稅金和省錢的實用招數,避免大家踩坑。
先澄清一個常見誤區:加拿大聯邦政府確實不徵收遺產稅,但這不表示遺產免稅。實際上,當一個人過世後,他的所有資產會被視為「最後一次收入」,需要申報最終所得稅。這包括房產、投資、銀行存款等,減去債務和喪葬費用後,剩餘部分按死者生前所得稅率課稅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在多倫多有一套價值100萬加幣的房子,還有20萬加幣貸款,加上10萬喪葬費,那麼應稅遺產就是70萬加幣。接著,稅務局會根據死者當年的所得稅級距計算稅金,可能高達20-30%,這筆錢得從遺產中支付後,才能分配給繼承人。
計算方法不是簡單加減,得考慮細節變數。各省規定不同,比如安大略省的遺產認證費比卑詩省高,多倫多房產若增值大,資本增值稅會讓稅負暴增。我建議分步驟來:第一步,整理資產清單,包括所有房產、股票、退休金帳戶;第二步,扣除所有負債,如房貸、信用卡債;第三步,計算淨值後,套用聯邦和省級所得稅率。這裡有個陷阱,資產價值以過世當日市價計算,不是當初購買價,如果房產漲了五倍,資本增值部分一半要課稅。舉實例,去年我幫一位長輩規劃,他溫哥華的房子買時50萬,現在值200萬,增值150萬的一半(75萬)會被課稅,加上其他資產,稅金輕鬆破六位數。
省錢策略得靠提前規劃,別等到最後一刻。我從自身經驗學到幾招:一是設立信託基金,把資產轉入生前信託,這樣過世時資產不屬於遺產,避開認證和稅務;二是善用人壽保險,保單收益通常免稅,可以直接給受益人,我幫孩子買的保單就是為了覆蓋潛在稅金;三是分批贈與資產,每年贈送子女免稅額度(現在是每人每年1.5萬加幣),減少遺產規模。另外,慈善捐贈也能抵稅,例如捐部分資產給機構,不僅節稅還傳遞價值。關鍵是諮詢專業會計師,華人社區有很多雙語顧問,我定期找他們檢視規劃,避免法律漏洞。
最後提醒,移民家庭特別要注意文化差異。許多華人父母習慣把資產全留子女,但加拿大稅制複雜,不規劃可能讓子女背負巨額稅單。早點和家人開誠佈公談談,寫好遺囑,結合保險和信託,才能保護辛苦累積的財富。這不只是錢的問題,更是愛的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