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刷到移民論壇的焦慮提問,突然想起三年前溫哥華咖啡館裡那場對話。投資移民這條路,早已不是簽張支票就能換楓葉卡的年代了。
落地窗凝著水霧,對座的陳太攪動著冷掉的拿鐵苦笑:「中介當年說兩年拿身份,現在連工簽續簽都被追查資金來源。」她丈夫在列治文砸了80萬加幣的奶茶店,因流水造假剛收到驅逐令。這類故事在華人圈像冬日的雨,綿密又寒徹骨。
聯邦投資移民計劃(IIP)確實在2014年永久關停,但各省的閘門仍開著縫。上個月幫表親整理薩省企業家移民材料時,發現政策已悄悄收緊——原本20萬加幣的農村地區投資額,今年起必須創造兩個本地職位,且營收證明從「可接受現金流」變成強制要求稅務文件。移民律師事務所牆上掛著新警示牌:「現金交易記錄不再作為就業證明」。
最戲劇化的當屬魁北克投資移民(QIIP)。去年底省長突然宣布凍結至2025年,百萬加幣資產+五年免息貸款的老路被斬斷。蒙特利爾的移民顧問私下透露,重開後極可能新增法語B2要求,畢竟去年拒簽率已飆升到61%,多數栽在語言面試。
當真沒有捷徑嗎?溫哥華房東林先生去年轉型開了兩輛餐車。他走的是卑詩省提名區域試點計劃:在人口少於7.5萬的城鎮投資15萬加幣,僱用1個加拿大公民。但魔鬼藏在細節裡——他選的Port Alberni小鎮要求餐車必須有實體廚房,光衛生許可證就耗時五個月。「比買公寓當包租公辛苦十倍,但移民官突擊檢查時,看到我在油鍋前翻薯條就笑了。」
若論創新賽道,聯邦創業簽證(SUV)正當紅。朋友科技公司去年靠著區塊鏈供應鏈專案,帶著三位中國工程師拿下永居。關鍵在於要獲指定機構支持信,我們耗三個月跑遍溫尼伯的孵化器。移民官最刁鑽的提問是:「這項技術若在深圳能成功,為何非來加拿大驗證?」
凌晨三點改完第十版商業計畫書,突然看懂政策深意。當曼省要求申請人現場演示如何操作收銀機,當安省把投資額與語言CLB5級掛鉤——加拿大要的不再是資本,而是挽起袖子落地生根的決心。
(在密西沙加倉庫區遇見的寧波夫婦是最好註解。他們用國內紡織廠變現的200萬加幣,老老實實開了亞洲食品批發倉。太太考出雅思6分那天,先生正搬貨壓傷手指。X光片與省提名信同時到達時,他裹著石膏的手攥著文件說:「這血汗換的紙,比當年房產證金貴。」)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