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來加拿大第七年,終於攢夠頭期款買下第一間鎮屋。簽約那天興奮到半夜睡不著,直到收到保險報價單——年費$1480加幣?我捧著咖啡在廚房來回踱步,窗戶結著冰花,腦海裡全是問號:這價格算貴還是便宜?隔天衝去問鄰居陳太,她掀開客廳地板給我看去年地下室淹水的修復痕跡:「沒買足額保險的人才叫貴啊!」
房屋保險這東西,沒出事時像空氣般透明,出事時才知是氧氣瓶。加拿大保險局最新數據顯示,全國平均年費約$1200,但我的保險經紀阿傑在密西沙加辦公室敲著計算機說:「從溫哥華$1800到蒙特利爾$900,差價夠你吃半年龍蝦餐。」他調出三份同街區保單:1970年老磚房因電線老化保費飆破$2000,2015年節能屋只要$1100,而把地下室分租給留學生的那戶,保單角落赫然印著「商業用途附加費$420」。
真正讓我頭皮發麻的是去年冰暴災害。朋友在萬錦的雙車庫被壓垮的楓樹砸穿屋頂,保險員勘查時指著保單小字:「您選的是實際現金價值條款,這二十年屋頂折舊後只賠$3000。」而重建費用要兩萬七!後來才知道「重置成本險」雖貴$200/年,但能按當前建材人工全額理賠。
現在每次續保前,我必做三件事:拿著捲尺量遍全屋翻新項目(去年換的防盜窗省了$90);把煙霧報警器連網紀錄給保險公司看;最關鍵是撥通阿傑電話:「如果我將車險轉過來捆綁…」話沒說完他就笑:「早幫您算好了,組合折扣23%」——這招直接從帳單砍掉三百多刀。
有天鏟雪時跟西人鄰居聊起,他眨眨眼說秘密在「隱形儲蓄」:把地下室健身房改成儲藏室降風險等級;給古董鋼琴買單獨藝術品險比提高整體保額便宜;甚至冬季回國時申請「無人居住險」暫停部分保障。這些冷門技巧經紀未必主動告知,得像挖金礦般自己刨。
最近幫留學生侄女處理公寓火險索賠深有感觸。她因電暖器短路燒毀半個客廳,理賠員發現保單寫著「個人財產限額$30000」,而她的設計師電腦加鏡頭就值$15000。幸好當時加購了「指定物品附加險」,否則連作業工具都賠不夠。現在我書房抽屜裡壓著手寫清單,每添購新相機或首飾就同步更新保單——這份清單去年在暴風雨淹水時換回$6700理賠金。
保險經紀阿傑說過句話很深刻:「保費像安全帽,戴著悶熱累贅,撞車時才知是救命鋼盔。」上個月社區有戶人家因電線走火全毀,女主人紅著眼說唯一慶幸的是保了「額外生活費條款」,保險公司直接包下他們全家四季酒店套房三個月。當晚回家我就翻出保單,把這項保障從$3000提高到$50000——每天多付杯Tim咖啡的錢,買的是災難中的從容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