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落地多倫多那年,在Tim Hortons聽見隔壁桌兩個新移民捶桌子:「以為開公司就是填張表,結果被政府文件淹到脖頸!」手裡那疊皺巴巴的表格,活脫脫像我五年前在溫哥華註冊第一家公司時的狼狽樣。如今幫人處理過上百份公司文件,才明白那些踩過的坑,早該有人用大白話說清楚。
先潑盆冷水:別信「三天極速開公司」的廣告。上個月幫溫哥華餐飲客戶處理聯邦公司註冊,光等營業號碼就卡了十六個工作日。加拿大政府效率像冬眠的熊,尤其稅局(CRA)發企業號碼那關,我見過最慘的案例拖過兩個月。真想省時間?提前備齊三樣東西:有效簽證掃描件、住址證明(銀行信或水電賬單)、還有個冷門但關鍵的——個人信用報告。去年有客戶因短期信用瑕疵,被要求補交三份公證材料。
選省級還是聯邦註冊?好比選牛仔褲版型。安省註冊費$360加幣,但名字保護只限本省。聯邦註冊$500,能在全國霸著公司名,代價是每年得多掏$200聯邦年費。去年幫電商客戶算過賬:如果計劃進軍魁北克,聯邦註冊反而省下$800魁省異地註冊費。但要是隻做街角咖啡店?老實選省級吧。
起名字這事栽跟頭的最多。政府核名系統刁鑽得像法語考試,你覺得「Maple Leaf Design」夠加拿大吧?系統提示「Leaf」和「Design」都是禁用詞!有個取巧秘招:用創始人姓氏+行業描述組合。像我的會計師朋友註冊「Lam Financial Group」,當天就過審。別花$80做NUANS預檢,政府最終審查標準完全不同。
章程(Articles)才是隱形燒錢坑。律師事務所報價$1500起,其實Industry Canada官網有免費模板。但去年幫科技公司註冊時踩過雷:股權結構涉及創始人期權池,模板根本不適用。最後花$950找專攻商業法的律師修改,比事後補救便宜三倍。
註冊後那48小時生死時速:開商業賬戶、買保險、申請市級許可證。最要命的是Workers\’ Compensation Board(WBC)登記,我有客戶因延遲三天申報,被追繳開業至今的全額保費加罰金。切記拿到公司號碼當天,立刻衝去銀行開戶,現在TD和RBC都要預約,等一週是常態。
費用這筆賬要攤開算:省級註冊$360起,聯邦$500。律師費$800-$2000浮動,取決於章程複雜度。市級營業執照$100-$300不等。隱形殺手是環境許可證,餐飲業通風系統檢測費能飆到$2000。去年幫火鍋店辦證時,政府突然要求加裝油煙淨化器,預算當場炸裂。
在加拿大開公司像在凍雨裡搭帳篷,沒人扶隨時塌。但握著那份黃色公司註冊證的瞬間,窗外的雪都像在為你飄。別被流程嚇退,也別天真以為能獨闖龍潭——該花的律師費,往往比罰單溫柔得多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