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剛移民到加拿大那幾年,朋友總說:「你們人均GDP高得嚇人,生活肯定爽翻天吧?」我當時只是苦笑。在溫哥華的公寓裡,看著窗外雨霧濛濛的景色,心裡卻盤算著下個月的房貸和托兒費。人均GDP數字亮眼,加拿大常年排全球前二十,但真實生活呢?它像一層華麗的包裝紙,撕開後,露出的未必全是甜蜜。
加拿大的高人均GDP,確實帶來基礎福利的保障。公共醫療免費,孩子上學不愁學費,馬路寬敞乾淨——這些是數字背後的實惠。可當你走進超市,一盒草莓要價十加幣,或是在多倫多市中心租個小套房得花掉一半薪水,那種「高收入」的幻覺就碎了。我鄰居是位退休教師,領著豐厚退休金,卻抱怨每年稅後收入被通膨啃得精光。他說:「GDP漲了,物價飛更快,錢包反而更扁。」
更深一層看,這種經濟光環掩蓋了社會裂痕。溫哥華的街頭,你能見到科技新貴開特斯拉呼嘯而過,轉角卻有無家者蜷縮在睡袋裡。人均GDP不告訴你收入不平等多嚴重。數據顯示,加拿大前1%富人掌握全國25%財富,而普通家庭債務比GDP增長還快。作為移民,我親歷這種撕裂:朋友在矽谷北遷來做工程師,年薪六位數,卻為買不起房發愁;另一邊,原住民社區缺水缺電,人均GDP對他們只是遙遠的數字遊戲。
比起美國或歐洲高收入國,加拿大多了份「溫和的代價」。我們稅率高,但換來社會安全網;自然資源豐沛,卻犧牲環境永續。我在阿爾伯塔省見過油砂開採的荒蕪景象,GDP貢獻大,但當地居民呼吸著污染空氣。這種矛盾,讓生活品質像天秤——一端是物質便利,另一端是心靈代價。老一輩常說:「錢買不到幸福感。」當你為加班錯過孩子畢業典禮,再高的GDP也補不回那刻空缺。
歸根究底,人均GDP是面哈哈鏡。它放大經濟實力,卻扭曲真實生活圖景。真正影響品質的,是社區連結、環境健康、心靈平衡。我現在學會看數字背後的紋理:週末帶家人去國家公園遠足,免費卻無價;鄰里互助的醃菜分享,比GDP報表更暖人心。或許,加拿大的財富不在銀行帳戶,而在那片能自由呼吸的天空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