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在溫哥華超市排隊結帳,前面白髮老太太捏著皺巴巴的優惠券,反覆核對黃油價格標籤。收銀台顯示屏跳出的數字讓她手指一顫,輕聲嘟囔:「養老金支票都快追不上這價簽了。」推著滿車有機食品的年輕夫婦聞言相視苦笑。這種割裂感,正是加拿大頂著「全球人均GDP第15位」光環下的真實體溫。
去年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,人均GDP約5.2萬加元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排名中穩居發達經濟體前列。但當我在魁北克城冰球場邊和工程師皮埃爾聊天時,他灌了口啤酒苦笑:「知道嗎?我時薪比十年前漲了11%,但房貸月供足足多了40%。」這組數字像把鈍刀,慢慢割開繁榮表象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佐證了這種痛感——加拿大生產率增長率在G7國家中墊底,過去十年平均僅0.8%。
在阿爾伯塔省油砂礦區,我看到巨型採礦車像沉默的鋼鐵巨獸停在山谷間。當地工會代表吉姆握著裁員名單告訴我:「油價震盪時,我們不是減產而是直接關井。」資源詛咒在加拿大身上格外明顯。當原油佔出口總額22%,木材礦產再添15%,整個經濟就像綁在過山車上的積木塔。2023年加元匯率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,進口商品價格因此飄搖不定,超市裡一顆生菜從$2.99跳到$5.49不過兩週光景。
多倫多大學經濟系那場講座讓我背脊發涼。教授投影幕上列著觸目驚心的對比:加拿大企業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僅1.6%,不足美國一半。更致命的是,當我在溫哥華科技孵化器遇見帶著專利回流的華人博士林,他指著窗外的雪山嘆息:「風投寧可砸錢給矽谷初創團隊,也不願賭加拿大實驗室裡的突破。」資本的短視與制度的溫吞,正讓這個國家錯過產業轉型的末班車。
深夜翻看聯邦財政部文件時,一組數據讓我怔住:各省醫療支出佔財政預算平均達38%,且每年以5%幅度攀升。朋友母親在蒙特利爾醫院急診室地板上苦等12小時的遭遇,突然有了冰冷註腳。更沉重的枷鎖在房市——加拿大抵押貸款和住房公司報告顯示,全國房貸債務與可支配收入比已飆至186%。在列治文茶餐廳,新移民陳太翻開記帳本給我算帳:「房貸吃掉丈夫稅後薪水的65%,我們靠兼職送外賣養孩子。」
但轉機往往藏在裂縫裡。去年在滑鐵盧科技園,我觸摸到全息投影醫療診斷儀的溫熱機箱。創業者薩拉眼睛發亮:「加拿大有全球頂尖的AI人才儲備。」她團隊裡匯聚著伊朗數學家、印度工程師和本地程式設計師。當傳統支柱開始風化,這些散落在高校實驗室和車庫裡的星火,或許正悄悄編織新的經濟圖譜。只是不知道,超市裡那位數硬幣的老太太,能否等到星火燎原的那天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