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在曼谷出差,酒店WiFi連Google學術都卡住,急得我差點摔咖啡杯。做金融這行,沒VPN就像交易員斷了行情數據——寸步難行。但市面那些花花綠綠的VPN廣告,你敢信?去年我同事用某免費工具查海外財報,三個月後竟收到瑞士銀行的異常登錄警報…
真正可靠的VPN要過三道生死關:第一看技術底層,AES-256加密只是基礎門檻,得具備像WireGuard®這種軍工級協議;第二驗證伺服器策略,物理伺服器比虛擬機可靠十倍,我寧可多付錢也要選自主機房廠商;第三關鍵在日誌政策,瑞士或巴拿馬註冊的公司,法律要求必須永久零日誌留存。
最近在跨境併購案裡實測過三款利器。X廠的混淆技術絕了,在杜拜能偽裝成普通https流量;Y家的雙跳伺服器讓我在深圳凌晨三點流暢開紐約路演會議;最驚豔是Z系的自毀開關,有次上海浦東機場網路閃斷,瞬間凍結所有數據傳輸,比金融交易系統的熔斷機制還敏銳。
但別被廠商宣傳唬住!號稱「無限流量」的多半會在高峰期限速,我測過某大牌晚八點油管緩衝到想砸電腦。真正頂配的廠商敢公開第三方安全審計報告,就像上市公司財報那樣攤開給你看。順手教個狠招:註冊時用臨時郵箱+虛擬信用卡,哪怕月付貴20%也比年付套餐安全——這行當跑路比P2P爆雷還快。
最後潑盆冷水:別指望VPN能百分百隱身。去年某券商用VPN登暗網買數據,照樣被溯源罰款八千萬。記住兩條鐵律:永遠在VPN生效後再開瀏覽器;手機端比電腦端脆弱三倍,我在投行風控部見過太多因手機VPN洩露的併購洩密案。數字時代的圍牆,終究防不住人性的漏洞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