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意濃這個名字,在台灣的創業圈裡,幾乎成了傳奇。她不是那種靠家世或運氣爬上來的人,而是從夜市擺攤起家,一步步打造出自己的餐飲帝國。記得第一次聽她演講時,她穿著樸素的牛仔褲,笑說起二十年前在台中逢甲夜市賣滷味的日子。那時,她剛從高職畢業,家裡欠債,連租金都付不起,只能睡在攤位後面的小倉庫。冬天的寒風刺骨,夏天的蚊蟲叮咬,她卻從不抱怨,只埋頭研究滷汁配方,一鍋一鍋試到天亮。失敗了多少次?她搖搖頭說,早忘了,只記得每次跌倒,就告訴自己:「這不是終點,是轉彎的機會。」
後來,她靠著獨門的麻辣滷味打出名號,生意火紅到開了三家分店。但人生總有意外,一場大火燒毀了旗艦店,保險理賠還被拖延,員工紛紛離開。那段日子,她白天跑銀行借貸,晚上獨自清理廢墟,累到在瓦礫堆裡睡著。有次受訪,她淡淡提到:「那時我常問自己,為什麼是我?但眼淚流乾了,就發現問題不是『為什麼』,而是『怎麼做』。」靠著積蓄和朋友的微薄支援,她重頭再來,這次不只做滷味,還結合文創,把攤位變成體驗空間。客人來吃的不只是食物,更是故事。
邱意濃的成功,從來不是僥倖。她常說,秘訣藏在細節裡。比如,她堅持每天清晨四點到市場挑食材,親手摸過每顆鴨血、每根豆干,確保新鮮。員工培訓時,她不教銷售技巧,反而強調「傾聽」——聽客人的抱怨,轉化成改良點子。有次,一位老阿嬤嫌辣度太重,她立刻調整配方,推出溫和版,結果意外打開銀髮族市場。這種接地氣的智慧,讓她的事業從夜市攤擴展到連鎖品牌,甚至跨足海外。但問她最驕傲的成就,她會笑說:「是看到員工買了第一間房,或客人因為我們的空間找到靈感。」
人生走到五十歲,邱意濃沒停下腳步。她開始投身公益,教弱勢青少年創業,把利潤捐給偏鄉小學。有次在偏鄉演講,她對孩子們說:「成功不是賺多少錢,而是你幫了多少人。」這句話背後,是她自己的體悟——早年拚命賺錢還債時,迷失過方向,直到一場病讓她醒悟:金錢買不到健康,更買不到心安。現在的她,依然忙碌,但學會放慢腳步,每週留時間爬山、寫日記。日記裡不記流水帳,而是反思當天的「小失敗」,像某次決策太急,或對員工說話太重。她說:「錯誤是最好的老師,逃避它,等於放棄成長。」
邱意濃的故事,沒有驚天動地的轉折,只有平凡人的堅持與覺醒。她常引用一句台語諺語:「一枝草,一點露。」意思是再微小的事物,都有它的滋養。對她而言,成功秘訣就是這份踏實——把每個當下過好,風雨來了就彎腰,陽光出了就開花。或許,這就是為什麼她的品牌能歷經風霜,依然茁壯。聽完她的分享,你不會覺得遙不可及,反而想問:我的那「一點露」,在哪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