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香港銅鑼灣的街頭,霓虹招牌閃爍,人流如織。那些不起眼的街角店鋪,背後藏著一位傳奇人物的足跡——鄧成波。他的名字,在香港房地產界猶如神話,從赤貧到巨富的旅程,不是童話,而是血汗交織的真實史詩。我第一次聽聞他的故事,是在中環一家老茶餐廳,老闆指著對面商廈感嘆:「呢度以前係廢墟,鄧生睇準咗,執到寶啦。」那一刻,我明白,他的崛起不只關乎金錢,更關乎一種近乎固執的信念。
鄧成波生於1934年,戰亂年代,一家擠在九龍城寨的板間房。十幾歲輟學打工,在紡織廠當學徒,日做十幾個鐘,月薪僅夠買米。但佢唔認命,夜晚自學英文同財經報紙,儲起每分錢。七十年代,香港經濟起飛,地產泡沫初現,好多人炒樓花短線圖利,鄧成波卻睇透本質。佢講過:「鋪頭係生金蛋嘅鵝,唔係即食麵。」1973年石油危機,樓價插水,佢押上全副身家,買入深水埗一間殘舊唐樓鋪位,租金微薄,卻堅持唔賣。呢種眼光,源自街頭智慧:人流等於錢流,地段永唔貶值。
八九十年代,佢嘅帝國急速膨脹。唔似大發展商起豪宅,鄧成波專攻「民生商鋪」——藥房、茶餐廳、五金行,呢啲被視為「豬頭骨」嘅物業。佢行遍港九新界,睇準社區變遷,例如屯門新市鎮發展,早一步掃入平價鋪。1997金融風暴,樓市崩盤,恐慌蔓延,鄧成波反其道而行,低價接貨。我訪問過一位同佢交手嘅經紀,回憶道:「鄧生企喺灣仔地盤廢墟,笑住話:『香港人總要食飯吖!』」呢份淡定,唔係賭博,係對城市脈搏嘅深刻閱讀。佢嘅策略簡單到殘酷:買入、持有、等。廿年後,那些「豬骨」變黃金,旺角一間小鋪月租百萬,帝國估值飆至數百億。
帝國背後,係無數暗湧。2003年SARS,零售冰封,鄧成波頂住壓力,唔裁減租戶,反而減租共渡時艱。佢話:「鋪係根,租客係葉,根枯葉點生?」呢種長線思維,在急功近利的香港格格不入。晚年,佢將部分物業轉型社企空間,資助青年創業。2019年社會動盪,零售受創,佢仍信守承諾,唔輕易賣盤。直到2021年離世,遺下千計物業,帝國由兒子接班。但傳奇唔止於數字——佢嘅故事教曉我,致富唔係捷徑,係一場馬拉松:睇準方向,沉住氣,風浪中企穩。
今日,行過尖沙咀廣東道,玻璃幕牆反射金光,我諗起鄧成波嘅一句話:「樓起樓塌,香港精神唔會冧。」佢嘅崛起,係小人物嘅逆襲,更係城市變遷嘅鏡子。喺全球資本狂潮下,佢證明咗:耐心同在地智慧,先係最硬通貨。
【评论】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