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敲打著咖啡廳的玻璃窗,手邊剛收到銀行房貸增貸的婉拒信。想起上個月公司周轉差點開天窗的窘境,不得不承認,有些時候傳統銀行的層層關卡,真能逼得人喘不過氣。這時,街角那塊「邦民財務」的鮮黃招牌突然閃過腦海——這家總在台北車站地下街猛打廣告的公司,到底能不能救急?還是另一個坑?今天就用我親身碰壁又爬起的經驗,拆解邦民貸款的眉角。
邦民最狠的殺手鐧,絕對是「快」。記得那次為了付廠商尾款,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線上填表,從申請到專員來電只隔兩小時。專員沒跟我囉嗦薪轉或勞保明細,反倒問起每月網路銀行進出的總流量。「流水穩定比薪資數字更重要,」他邊說邊在平板點算我的日常金流,「自營者或領現族,我們看的是『真實的收支習慣』。」三天後,一筆25萬真的躺進戶頭。這種效率,銀行光是徵信就要等一週。
但別以為速審等於放水。邦民的風控藏在細節裡。有回幫朋友問貸款,他信用空白又剛換工作,專員直接點破:「您最近三個月超商代收紀錄有兩次遲繳喔!」原來連這種小額代繳都列入評估。更關鍵的是「負債比」抓得精準。銀行死守DBR22倍月薪的鐵律,邦民卻會看你「可支配餘額」——扣掉房租、信貸月付後,帳戶是否常剩餘?我親眼見證過月薪四萬的設計師,因每月能存八千,竟比月收六萬卻月光族的朋友核出更高額度。
說到利息,邦民的牌告利率確實比銀行高,但魔鬼藏在「計息方式」。多數人沒搞懂「月平息」和「實際年利率」的差距。假設月平息1%,感覺很低?換算成年利率其實逼近13%!專員遞給我的合約書用最小字體標註著APR計算公式,這點要盯緊。我的經驗是:借二十萬分兩年還,總利息約三萬,比信用卡循環省一半,但比銀行信貸貴三成。值不值?看你多急著用錢。
最讓我意外的「隱藏版優勢」是彈性還款。去年工程款被拖,硬著頭皮打給邦民商量。他們沒收違約金,直接讓我「本金遞延」兩個月,當期只繳利息三千多塊。這在銀行體系幾乎不可能。不過專員也坦白說:「最多延兩期,而且會影響下次增貸評分。」這種短暫喘息空間,對突然接到大筆訂單需要週轉的小老闆,其實比低利率更救命。
走過幾次邦民的貸款路,真心建議:別把它當長期融資工具,而是「緊急調頭寸」的消防栓。簽約前用手機計算機按清楚總還款金額;主動要求提前清償試算表(部分方案會扣剩餘利息);最重要是——再急都要逐行看完契約書,特別是遲繳罰則那幾行小字。當銀行大門關上時,邦民確實是道側門,但記得進門前先摸清逃生路線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