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整理車險保單,翻到五年前那張保費快三萬的收據,自己都嚇一跳。那時剛牽新車,什麼丙式丁式、第三人責任險看得頭昏,業務員笑著說「放心啦,以後無肇事紀錄保費會越來越便宜」,結果第三年保費只降了兩千塊,說好的折扣呢?這才發現「無賠款折扣」(NCB)的水,比我想的深太多。
很多人以為NCB就是「沒出險就自動升級」,像超市集點換贈品那麼簡單。但去年跟做核保的朋友喝酒才聽到真相:同樣五年沒出險,A先生拿到50%折扣,B先生只有30%。關鍵在於保險公司背地裡有一套「隱形評分表」,你的車型、居住地、甚至每年行駛里程數,都在偷偷影響折扣率。朋友吐著菸圈笑:「你以為省到的是保費?其實是風險管理費啦。」
最讓我踩坑的是「小額理賠陷阱」。三年前倒車擦到牆角,板金烤漆賠了八千,想說有保險不用白不用。隔年續保時業務輕描淡寫說:「這次折扣從40%降到30%喔,小影響啦。」後來精算才驚覺:為了八千塊理賠,我未來五年得多繳四萬多保費!更別說有些公司遇到兩次小理賠,NCB直接歸零重計,那才叫真的了錢(台語:虧錢)。
後來學乖了,每年續保前做三件事:第一是當「龜毛理賠精算師」。現在遇到小刮傷,先問車廠自費修多少?若低於兩萬,直接掏錢比走理賠划算。第二是當「保險公司偵探」,同樣內容的保單,我拿A公司的報價去跟B公司殺價,去年就靠這招把乙式險談到比丙式還便宜。第三招最狠-「假轉保真試探」,故意說要換公司投保,等原業務緊張時再問:「如果留下來,NCB能不能『特別處理』到45%?」這招成功過兩次。
上個月幫太太的十年老車續保,她得意說:「我十年沒出險喔!這次折扣應該很高吧?」我搖頭潑冷水:「超過七年的車,NCB天花板就卡在50%了,車齡才是隱形殺手。」後來把車從「通勤用」改成「假日用」,年里程數壓到八千公里以下,保費硬是再砍12%。保險公司看數據說話,你得比他們更懂遊戲規則。
最近聽車友圈在傳,有人靠「NCB保值術」五年省下一台機車錢。說穿了就是掌握兩條鐵律:小傷當作繳保護費,大傷才亮保險刀。別被「我有保險不用可惜」的心態綁架,那張小小的無肇事證明,背後藏的折扣槓桿遠比你想的更有力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