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點,車庫裡傳來一聲悶響。下樓查看,鄰居倒車時不小心擦撞了我的左前保桿,一片狼藉。對方滿臉歉意,交換資料時才發現,他的保險剛過期兩天。當下除了無奈,腦中閃過的念頭是:「如果我當初貪方便直接續保原公司,沒花那十分鐘線上比價,此刻的理賠糾紛會不會更複雜?」
車險這東西,像汽車的安全氣囊,平常毫無存在感,碰撞瞬間才知價值。以前續保總習慣性簽回郵寄來的保單,直到三年前收到帳單倒抽一口氣——同樣內容竟比網路報價貴了三千多。那刻才驚覺,保險業務溫情喊話的「老客戶優惠」,在冰冷的比價網面前脆弱得可笑。
最近幫太太的十年老車續保,實驗性地打開五家比價平台。輸入車號瞬間跳出十幾家報價不意外,震撼的是同公司同方案價差竟達28%。仔細對照才揪出魔鬼:甲平台把「免追償附加條款」預設勾選,乙平台則隱藏了颱風淹水險的排除條款。比價不是單純看數字高低,更像在玩大家來找碴,考驗你對密密麻麻附註的耐性。
上週陪新手同事買車險,她瞪著「限定駕駛」與「約定駕駛」的欄位發愣。這正是線上投保的陷阱——沒人當面解釋時,那些法律術語像天書。我教她偷吃步:先把行照放旁邊照著填,遇到下拉選項就點「不明確」保留彈性。重點是完成初階報價後,直接截圖詢問線上客服:「若改指定駕駛保費差多少?」、「這方案颱風天泡水賠不賠?」把冷冰冰的網頁變成互動式教科書。
某次和產險公司朋友喝酒,他透露業界公開的秘密:同張保單透過不同通路投保,公司成本最高差到40%。「業務員要抽佣、實體通路要店租,這些都灌在保費裡啊!」他眨眨眼:「你以為銀行的車險聯名卡回饋8%很划算?那只是把多收的吐一點還你。」當天回家立刻實驗,用妻子名字重新比價,發現女性車主基礎費率竟比我低12%,立刻改當她的附屬駕駛。
比價工具最珍貴的不是省錢,是逼你看清自己的用車真相。去年比價時系統跳出警示:「您近三年零出險,建議調高自負額換取保費減免。」這才驚覺自己死守丙式多年,卻忽略風險承擔能力已提升。果斷改採自負額兩萬的方案,年省四千六,夠加十次滿箱汽油。
當然有吃鱉時刻。曾貪圖某網頁閃爍的「限時折千元」下單,出險時才發現指定修車廠在八十公里外。現在學乖了,完成比價後必定做三件事:查該公司「申訴率排行榜」、搜尋「[保險公司名]+理賠+爭議」關鍵字、打客服專線測試接通速度。有次刻意在凌晨兩點撥電話,十五秒內接通的那家,隔天立刻下單。
科技始終來自人性,而人性永遠存在價差。當你下次收到紙本續保通知書,不妨打開手機花十分鐘比價。那省下的可能是幾張鈔票,也可能是事故發生時,能否心平氣和說出「交給保險公司處理」的底氣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