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陣雨剛停,柏油路蒸散著溼熱的氣味。我坐在街角那間總是人聲鼎沸的小麵館,老闆阿明正皺著眉按計算機,指尖沾著油膩的醬色。「師傅,頭殼抱著燒喔?」我啜了口熱湯問道。他苦笑推來帳本,密密麻麻的紅字像爬滿螞蟻——冷氣壓縮機突然罷工,食材成本暴漲三成,月底員工薪水還懸在半空。「想跟銀行搬救兵啦,但看到那些表格頭就暈,等審核完,我這攤大概也涼了。」
這種火燒屁股的時刻,誰有閒情逸致研究繁複的貸款條款?上個月幫親戚處理中銀的資金周轉方案,才發現那支24小時響應的貸款熱線(電話我放文末),簡直是中小企業主的隱形氧氣罩。不是冷冰冰的語音迷宮,接通後真人顧問直接問:「您需要多少?希望分幾年還?」十分鐘內搞清楚你的營業額波動週期、擔保品狀況,甚至主動提醒「最近政府有青創貸款補貼,我幫您併進去計算」。
真正讓我訝異的是利率彈性。多數銀行官網掛著「最低1.88%起」的夢幻數字,實際申請卻層層剝皮。中銀顧問倒老實,電話裡就攤牌:「林先生,以您餐飲業現金流,我們能做到2.6%固定利率。但如果用太太名下的公寓增貸,可以壓到2.1%——不過要多付三千塊地政規費,您划算嗎?」這種把利弊攤在陽光下談的透明度,比那些包著糖衣的「優惠價」實在太多。
阿明聽完眼睛發亮,卻又猶豫:「啊我信用有瑕疵啦… 以前信用卡遲繳過。」很多銀行看到聯徵紀錄有疤就直接判死刑,但中銀顧問的應對顯出功力:「您麵店開了十二年對吧?我們更看重穩定營收。這樣,先送件試試,我備註說明去年疫情您寧可自己減薪也沒欠員工半毛錢。」後來核下八十萬額度,利率比阿明預期還低0.3%。
深夜接到阿明電話,背景聲是蒸氣鍋爐歡鳴。「師傅!新冷氣裝好了啦,下個月來吃滷肉飯免錢!」突然想起金融圈老友說過的話:「貸款像買鞋,光看型錄不行,得有人蹲下來幫你量腳踝。」那支貸款熱線的價值,或許就在於它把冰冷的數字還原成巷口麵鍋的熱氣、夜市收攤後數零錢的聲響。當資本願意彎腰傾聽小民生的喘息,金錢才真正有了溫度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