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趕稿時脖子突然抽痛,整個人僵在電腦前不敢動彈,那瞬間連呼吸都怕扯到神經。去年體檢報告顯示我頸椎弧度變直,復健師盯著X光片搖頭:「再這樣低頭盯手機,下次來可能就要預約牽引治療了。」這記警鐘讓我翻遍醫學論文,實測數十種方法,終於整理出這套自救指南。
頸部肌肉像精密交織的橡皮筋,斜方肌長期緊繃時,會把頭顱往前拽,相當於讓七公斤的西瓜掛在細藤上。有次我按壓耳垂正後方的風池穴,酸麻感直竄肩胛骨,才驚覺肌肉早已結成硬塊。後來學會用兩顆網球裝進襪子打結,躺平時墊在頸椎兩側,讓地心引力幫我做深層按摩,比千元按摩枕更有效。
熱敷袋救急確實舒服,但復健科醫師教我進階版「冷熱交替法」:先用冰袋敷十分鐘鎮痛消腫,再用溫熱的粗鹽袋(微波加熱四十秒)鬆解筋膜。某次落枕時試過,原本轉頭卡住的「喀喀」聲竟消失了。後來發現枕頭裡塞決明子比記憶棉更貼合頸弧,晨起再沒出現過僵直感。
辦公族必學的「螢幕眼神殺」:調整螢幕頂端與眉毛齊平,手肘彎曲九十度時鍵盤剛好在腕下。我現在用舊書墊高筆電,再把手機架在牛奶盒上看影片,頸椎壓力少了大半。通勤時改練「下巴寫米字」——想像鼻尖是毛筆尖,緩慢寫出筆畫,比硬掰脖子安全得多。
最顛覆認知的是呼吸療法。有回頸痛到想吐,試著平躺腹式呼吸,吸氣時刻意把後腰壓向地板,吐氣發出「嘶——」聲拉長到二十秒。三次循環後,後頸像有暖流滲進骨縫,原理其實是橫膈膜運動帶動深層肌群卸力。現在邊幫孩子改作業邊做這招,咖啡漬都沒再染過鍵盤。
這些年從慘痛教訓悟出真理:頸痛是身體發的罷工預告。上週看診遇見椎間盤突出的阿姨,她說當初也是從「稍微痠」變成「手麻到握不住筷子」。別等神經受損才行動,今晚就用保溫杯裝熱水滾後頸,你會感謝自己的覺醒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