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咖啡廳裡,聽到隔壁桌幾個年輕人熱烈討論某位同事的穿著,說他穿得像個老古董,一點都不時尚。這種場景太熟悉了,從小到大,我們總是被評判或被評判別人——從成績、工作到婚姻,無所不包。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評判?這問題一直在我腦海裡盤旋。
或許得從文化根源談起。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,強調集體主義和社會和諧。孔子說「君子不器」,意思是人要有道德標準,但這也無形中養成了評判的習慣。小時候,父母總會拿「別人家的孩子」來比較,這不是惡意,而是希望我們更上進。在鄉下長大,鄰居們聚在一起,話題永遠繞著誰家孩子考上好學校、誰家女兒嫁得好。這種環境下,評判成了日常語言,像空氣一樣自然。
社會壓力也是關鍵。現代生活節奏快,競爭激烈,尤其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。大家為了生存,不自覺地通過評判來釋放焦慮或提升自我價值感。舉個例子,朋友曾分享她在職場的經歷:每次開會,同事們都會私下議論老闆的決策,說他太保守或太冒險。這背後藏著一種潛意識——評判別人,彷彿就能證明自己更聰明或更適應環境。社交媒體更火上澆油,朋友圈裡一張照片,下面可能就冒出「穿得太土」或「生活太奢華」的評論,瞬間引爆話題。
心理學角度來看,評判其實是人類本能。我們大腦天生愛分類,好壞、對錯、高低,這是進化來的生存機制。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,這種本能被放大。因為「面子文化」根深蒂固,大家怕丟臉,也怕別人丟臉。於是,評判成了雙刃劍——一方面維護社會規範,另一方面卻製造焦慮。我記得大學時,有同學因為被說「不夠努力」而抑鬱,這不是個案。評判的殺傷力,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深。
當然,這現象不是中國獨有。西方人也愛評判,但方式不同。他們更強調個人主義,評判常帶批判性思維;我們則更傾向道德評價,夾雜情感。全球化時代,年輕一代在改變,更多人學會包容。但根深蒂固的習慣,需要時間褪去。關鍵是自省——下次想評判別人時,停下來問自己:這真的必要嗎?還是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不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