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中環德輔道中的十字路口,抬頭望見中僑商業大廈那獨特的蜂巢式外牆,陽光在玻璃幕牆上跳躍。去年幫客戶在這裡簽下一整層,過程像解一道精密的數學題——地段、條款、隱形成本,每個變量都牽動著數百萬的資金流向。
這棟1980年代落成的甲級寫字樓,藏在皇后大道中與德輔道中的黃金夾縫裡。真正值錢的不是大理石大堂或高速電梯,是步行三分鐘到中環站、五分鐘到半山電梯的動線。我總提醒投資人:頂級租客寧可多付20%租金,也不願讓高管每天在皇后像廣場塞十分鐘車。
最近幫科技公司鎖定28樓單位,殺價關鍵在冷氣系統。多數人只盯每呎租金數字,老手會翻工程圖:這棟樓採用中央冷氣計費制,夏季深夜加班的小型公司,電費可能吃掉15%利潤。我們用紅外線熱成像儀掃描,發現西曬牆面有0.3℃溫差,硬是砍下管理費豁免條款。
洗手間學問更隱蔽。去年有客戶租低層單位,搬入才發現午休時段女廁排隊到走廊。後來查證,大廈原始設計每層男女廁比例是1:1,但現在金融公司女職員佔六成。我們現在看樓都帶流量計數器,高峰期蹲點測人流,把廁所輪候時間寫進租約附加條款。
真正讓中僑成為保險基金最愛的,是它藏在細節裡的抗跌性。當對面新蓋的玻璃塔樓喊價每呎$120,這裡$85的租金包含著更實在的「實用率魔術」——老派建築的柱位少,2,200呎單位能擺下別處2,500呎的工位矩陣。疫情時空置率僅8.7%,比中環平均低近半。
上個月陪地產基金總監驗樓,他用手杖敲著消防樓梯間的混凝土牆:「聽這回聲,至少40公分厚。」戰前建築標準造就的隔音效果,現在花雙倍錢也複製不了。當隔壁新大廈租客投訴聽到Zoom會議回音,這裡律師樓的機密談話依然鎖在銅牆鐵壁裡。
最誘人的投資窗口正在關閉。隨著中環街市活化帶動人流,大廈業主們悄悄組成了價格聯盟。我經手的B單位業主,去年還願給兩月免租期,今年咬死只給三週。但精明的投資者轉向「劏層策略」:吃下整層再分租給對沖基金與家族辦公室,利用新租約的階梯式漲租條款,對沖未來三年的加息風險。
那天傍晚送走客戶,站在26樓轉角單位看維港暮色。玻璃窗外,叮叮車正載著白領駛向金鐘,而腳下這棟水泥巨獸的鋼筋裡,流動著比海水更洶湧的資本暗潮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