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落地多倫多的那幾年,我盯著超市價格標籤發愣的次數,大概比看楓葉還多。通膨像隱形稅,悄悄啃食著存款數字。直到有天在唐人街當舖,看見老闆用絨布托著金條對客人說:「這才是真鈔票」,才驚覺自己錯過了什麼。
貴金屬不是魔法石,但當你摸過實體金幣冰涼的觸感,感受過它穿越王朝更迭的重量,會突然理解為什麼各國央行地下室都囤著這玩意兒。黃金白銀這些老傢伙,從巴比倫城牆根交易到紐約期貨交易所,見證過所有紙幣的誕生與崩潰。
新手常卡在第一步:該買金條還是ETF?去年我幫溫哥華的張太處理遺產,發現她抽屜裡藏著1980年代購入的楓葉金幣。當時金價每盎司850美元,經歷四十年起伏,現在價值翻倍還抗住了加幣貶值。而隔壁李先生玩黃金期貨,槓桿開太大遇上俄烏開戰,保證金直接被強平。實體金屬像鎧甲,金融衍生品則是雙刃劍。
現在我每月發薪日自動扣款買1克黃金,像集郵般攢著「金屬儲蓄罐」。當新聞開始狂報通脹數據,就打開手機查庫存。看著累積的克數,比看銀行帳戶裡跳動的數字安心十倍。有次油價暴漲車隊抗議,金價單日飆3%,那天晚餐給自己加了份龍蝦。
上週教會年輕夫婦問我入門訣竅,直接帶他們去皇家鑄幣廠直營店。當櫃員拿出鍍金鉛塊和真金塊讓我們掂重量,先生驚呼:「假貨輕得像玩具!」這種肌肉記憶比看一百份報告都有用。出門前我提醒他們:記得把收據和金屬分開放,別學我當年把金幣收在餅乾盒,差點被老婆當垃圾回收。
貴金屬最妙的是它教會你「鈍感力」。當幣圈小鬼炫耀NFT暴漲時,我的金條在保險箱打盹;當他們哭訴資產歸零時,金條還在靜靜發光。這不是致富捷徑,而是給未來自己存了張穿越亂世的船票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