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加拿大經濟低迷,街角咖啡店老闆老陳嘆氣說生意少了一半,這讓我回想起2008年金融海嘯時,自己剛移民過來那陣子。失業潮席捲,房租都差點付不出來,那種無助感至今難忘。但經歷過幾次衰退,我學會了生存之道——它不是高深理論,而是日常小步積累的智慧。
財務上,關鍵是打造緩衝墊。別急著投資高風險項目,先從每月預算下手。我習慣用信封法:把薪水分成幾份,一份房租、一份食物、一份緊急基金。去年物價飛漲時,這招救了我,省下的錢存入高息儲蓄帳戶,像EQ Bank這種,利率比大銀行高,慢慢累積出六個月生活費的安全網。債務?能砍就砍。我跟銀行談判降息,把信用卡欠款轉到低息貸款,壓力減輕一大半。
心態調整更重要。衰退像一場長跑,焦慮只會耗盡精力。我每週找社區中心做志工,幫新移民填表格,過程反而讓自己看開:大家同舟共濟,互相取暖。華人社區常有免費講座,學學新技能如線上課程或二手修繕,不花錢卻能增值。記得鄰居王太太失業後,靠教中文網課翻身,現在月入穩定——危機裡藏著轉機。
生活細節上,學會節流但不降質。超市採買改用飛牛網比價,買當季蔬果;自己煮飯取代外食,一週省下百元加幣。交通工具換成二手單車,環保又健康。這些小事累積起來,日子照樣有滋有味。多倫多寒冬時,我和家人窩在家看電影、玩桌遊,親情反而更濃。
歸根究底,衰退考驗的是韌性。它不是絕路,而是逼我們重新審視什麼真正重要。積蓄、技能、人際網——這些無形資產比股票更可靠。慢慢來,一步一腳印,總能安穩度過風暴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