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着房貸合約,落地窗外的多倫多夜景流光溢彩,杯裡的普洱涼了又續。十年前簽下第一份房貸時那種如履薄冰的戰慄感,至今仍刻在骨頭裡。這幾年幫不少新老移民捋過房貸迷局,發現資訊差才是最大的成本。今天掏心窩子聊點銀行經理不會明說的利率門道。
上週幫溫哥華的學妹重審房貸,眼見她拿著號稱「市場最低」的五年固定利率2.89%喜滋滋要簽字,被我當場按住。翻出抽屜深處那疊各家銀行內部利率分級表——同樣條件在BMO能壓到2.79%,關鍵在於她不知道信用分數780+能觸發隱藏檔位。利率市場像座冰山,浮在水面的公開報價往往只是誘餌。
五大行的底牌其實深得很。RBC近期暗推高淨值客戶浮動利率Prime-1.2%,但要求資產總值百萬起跳;TD把最甜頭給了醫護人員,五年固定2.74%還附帶兩年還款假期;最狠是CIBC的「暗渡陳倉」策略,表面掛著3.34%五年固定,私下給續約客戶塞2.69%的保留利率,這操作連很多經紀都摸不清門路。
浮動利率此刻像走鋼絲。央行放話還要加息,但仔細看隔夜利率期貨曲線,市場賭明年Q2開始降息。我去年把自住房切成兩筆貸:65%做五年固定鎖在2.84%,剩下35%選浮動Prime-0.95%=5.0%。這種「對沖式配置」雖要多付點手續費,但降息通道開啟時,浮動部分立刻能吃到紅利。記住,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,只有與你現金流匹配的策略。
申請攻略藏在細節的皺褶裡。同樣20%首付,新移民用國際收入報稅的,Scotia的彈性比BMO高出三成;自僱人士別死磕五大行,試試HSBC的資產抵押方案,用香港戶口存款擔保能省0.3%;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還款條款——有些銀行允許每年多還20%本金且免罰金,這在利率高企時就是逃生艙口。
前天陪老陳去豐業銀行談判,帶著他餐館三年的現金流水和貨運車行車證。客戶經理原給3.09%,我當場點開手機裡滿地可銀行昨天剛給的2.94%預批信,茶杯還冒著熱氣呢,對方轉身進小房間五分鐘,回來利率直接抹掉0.15%。記住,銀行的議價空間永遠比官網數字多一層抽屜。
利率戰場煙硝未散,但真正的贏家不是拿到最低數字的人,而是看清整個棋局走勢的棋手。下次當銀行經理把合約推到你面前時,別急著簽字,先問問自己:這筆貸款是否為我未來五年的失業、生育或創業預留了呼吸的縫隙?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