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啜著Tim Hortons的Double Double,窗外多倫多的雪撲簌簌打在窗櫺。三年前蹲在這張舊書桌前註冊公司時,手忙腳亂打翻咖啡的狼狽還歷歷在目。當初若有份真實的避坑指南,也不至於被會計師樓多收兩千刀。這篇掏心整理,專治加拿大創業初期的資訊焦慮症。
公司類型這道選擇題,選錯卷面分先扣三成。Sole Proprietorship(獨資)像租單間公寓,註冊費$60十分鐘網上搞定,但個人資產和公司債務綁死在一起。合夥企業(Partnership)則是婚姻契約,朋友反目時連辦公室椅子都要對半劈。多數華人創業者咬咬牙選Incorporation(有限公司),雖說省稅優勢像藏在迷宮裡的寶箱,但有限責任這面盾牌值得花$300-$800註冊費。
公司名稱核準是場心理戰。抱著「北極光貿易」的詩意幻想?NUANS名稱檢索報告當頭澆冰水——重名率高得讓人懷疑加拿大只剩26個字母。某客戶堅持用「Maple Empire」,結果卡在安省企業註冊處整整六週。血淚教訓:準備五個土氣名字備選,帶「Canada」「Global」字眼的重名雷區能避則避。
註冊材料箱裡藏著三頭攔路虎。董事住址證明要用近期水電費帳單,駕照影本邊角帶著咖啡漬都被打回票。公司章程(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)別妄想自己寫,律師樓$500起跳的服務費該花得花。最陰險的是股權結構表,當年把朋友投資算成借款,CRA查帳時補稅單數字看得心臟病快發作。
聯邦VS省級註冊是道數學題。聯邦註冊費$200能在全加拿大掛招牌,但每年得額外交$20聯邦年報費。安省省級註冊$300看似省錢,跨省擴張時卻要再花$250辦省外營運許可。餐飲店老闆選省級後悔莫及,接到魁北克訂單才發現光公證文件就要燒$1500。
隱形成本藏在墨菲定律裡。會計師說「基礎記帳$80/月」時別鬆懈,GST/HST季度報表自己搞不定,加$200服務費是行規。最痛是商標註冊,$330政府費看似能省,等山寨貨湧現時律師函起價$2000。辦公室租約那行「每月$15/平方英尺」的小字,簽完才發現還要付$8的TMI(稅費保險費)。
握著公司註冊證書那刻像考到駕照,真正上路才發現雪地飆車的考驗剛開始。但當第一張刻著公司名的支票入帳時,窗外的暴風雪都成了風景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