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口那盞昏黃的燈下,妹記的蒸籠永遠冒著熱氣。第一次被在地朋友拖來時,還嘀咕著這毫不起眼的門面能變出什麼花樣?結果一盤「豉椒炒蜆」上桌,鑊氣直衝腦門,蜆肉肥美得不像話,裹著濃郁微辣的豆豉醬汁,吃到筷子停不下來。這才明白,真正的狠角色,都藏在街坊的日常裡。
招牌「臘味煲仔飯」是時間熬出的精華。生米在砂鍋裡被炭火逼出焦香,掀蓋瞬間,臘腸、潤腸、臘肉的油脂滲透每一粒飯,拌上特調豉油,鍋底那層金黃飯焦才是老饕暗號,脆中帶糯,嚼著會上癮。老闆娘阿妹姐總笑說:「火候是煲仔飯的命,少一分太生,多一分就苦,像照顧細路仔一樣要心靜。」
但真正讓街坊死心塌地的,是那些「隱藏版」。菜單上找不到的「陳皮燜豬手」,得碰運氣。豬手燉到骨肉將離未離,膠質黏唇,陳皮香氣若有似無地解膩,筷子一夾就化開。阿妹姐的祕方是十年以上的老陳皮,她說:「新皮太嗆,搶味,老皮才夠沉,能鑽進肉縫裡。」
另一個熟客暗語是「古早味豬油撈」。看似簡單,豬油渣炸到金黃酥脆,淋上溫熱豬油拌進白飯,再戳破一顆生蛋黃。攪拌時蛋液裹著飯粒,混著油渣的焦香,樸實卻直擊靈魂。這味是阿妹姐懷念父親的做法,她總叮囑:「趁熱扒兩口,冷了豬油凝住就浪費了。」
最驚喜是那道「腐乳椒絲炒通菜」。腐乳鹹香濃烈,混著新鮮辣椒絲的鮮辣,通菜炒得翠綠爽脆。腐乳是阿妹姐自己做的,加了點米酒和糖,發酵得特別醇厚。這組合意外地惹味,下飯程度不輸大魚大肉。很多新客看著菜名猶豫,老客卻總要追加:「阿妹,腐乳通菜加辣,唔該!」
店裡那罐不起眼的「辣椒醬」也是寶。用蝦米、蒜頭、辣椒碎和豆豉慢炒,鹹、鮮、辣層次分明。拌麵、蘸餃子,甚至挖一小匙配白粥都絕。曾有客人想買整罐,阿妹姐搖頭:「這醬離了店裡的鑊氣就不對味了,想吃就來。」
坐在油亮的木桌邊,聽著周遭的粵語閒聊,碗碟碰撞聲響。這裡沒有精緻擺盤,只有實打實的功夫和時間。食物入口的瞬間就懂了,為何有人甘願跨區排隊,為何離鄉遊子回來總要先報到。妹記的好,在於它從不討好你的眼睛,只專心收服你的胃,還有心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