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窗凝著水珠,墨爾本清晨的冷空氣鑽進毛衣領口。我啜著Flat White,指尖滑過手機螢幕上跳出的訊息:「阿傑,BNO簽證同189技術移民,邊條路快啲?」三年來,這類問題像南半球的季風,定期襲來。當年拖著兩隻貼滿航空標籤的行李箱,在雪梨機場手忙腳亂掏文件給移民官的狼狽,此刻竟在咖啡香裡淬鍊出幾分從容。
簽證這關,像闖多層迷宮。技術移民189獨立簽證,像場殘酷的選秀,EOI分數是生死線。我見過會計師朋友苦啃PTE八炸(四個79+),深夜傳訊息哀嚎:「雅思四個七係人考嘅?」職業評估更磨人,香港的資歷文件常被要求補件,有工程師朋友被拖足半年。州擔保190或491像救命稻草,但各州口味刁鑽:新州愛IT精英,南澳向醫護招手,西澳近年狂挖建築工。遞件那刻別慶祝太早,我親戚補了三次無犯罪證明——只因香港地址中英文逗號位置不一致。
袋鼠國生活成本這頭巨獸,初來者常低估。雪梨市區兩房公寓週租$800澳幣起跳,香港人驚呼「平過海璇!」卻忘了算Council rate(市政費)這筆隱形刀——我首季帳單$490嚇到手震。超市生存術靠季節律動:七月狂掃$1/kg的橙,十二月囤$3.5盒裝草莓。更別提醫保Medibank每月$150起跳,牙痛照X光?自費$280夠你買機票返香港剝牙。
職場文化碰撞比語言關更難闖。澳洲人說\”No worries\”時未必真沒煩惱,那句\”Good on you\”可能只是客套。香港人引以為傲的「快手」反成絆腳石,同事午餐閒聊半小時是神聖儀式。我曾在會議提十個方案被讚\”Ambitious!\”,事後才知潛台詞是「不切實際」。獵頭老手Mandy點醒我:「CV寫『超額完成業績120%』不如改成『協作團隊突破季度目標』,這裡怕獨狼。」
孩子適應是父母最深的焦慮。朋友Vivian兒子在港讀國際學校,轉學墨爾本公校竟被分進閱讀輔導班。「明明識讀《Harry Potter》!」原來澳洲小學重批判思考,孩子寫不出「袋熊保育計畫」被當學習遲緩。課後補習風氣淡,足球訓練、樂團排練佔滿課表。我家小子花半年才搞懂Cricket規則,如今穿著綠色隊服追著紅球跑,曬成黑炭卻說比補奧數開心。
鄉愁藏在細微處。某夜發高燒夢見深水埗腸粉,醒來開車廿公里找到家港式茶餐廳,入口那勺豉油竟讓我鼻酸。後來學會在Footscray越南超市買蝦米自炊煲仔飯,用Coles豬腩肉複製叉燒。真正治癒思鄉病的,是加入香港人龍舟隊——端午節在亞拉河擂鼓划槳,濺起的水花混著粵語粗口,比什麼心理諮商都管用。
移民是條漫長的縫合線,把過往與當下細密綴連。當你在Woolworths找到替代出前一丁的澳洲版即食麵,當Bunnings店員教你修漏水水龍頭那聲\”Too easy mate\”讓你會心一笑,便知這片紅土地終將長成新的故鄉。帶來的摺疊傘別丟,墨爾本天氣瘋起來比香港更癲——只是這裡的雨後,常能撞見雙彩虹橫跨天際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