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緊雨嘅星期五傍晚,中環啲玻璃幕牆大廈開始著燈。我收工行過德輔道中,眼角掃到一間燈火通明嘅舖頭,藍白招牌寫住「邦民日本財務」。呢個名响香港街頭都幾十年囉,以前後生仔講起「邦民」總係帶住啲曖昧笑意,覺得係「等錢使先會幫襯」。但今晚濕漉漉嘅街景入面,我突然諗:點解佢可以喺金融風暴、沙士、甚至呢幾年嘅市道震盪都依然企得咁穩?
推門入去,冷氣混住少少消毒藥水味。同想像中嘅「財務公司」好唔同,無金碧輝煌嘅裝修,反而似社區診所咁乾淨企理。櫃檯後生仔戴住黑框眼鏡,見我望住牆上嘅「小額循環貸款」海報發呆,主動行過嚟:「先生係咪想了解吓?我哋最新個計劃,還款期可以自己組合㗎。」佢遞過嚟嘅單張仲印埋QR Code直連線上計算機,唔使即刻簽約嘅壓迫感。
坐低飲茶時聽到隔離枱對話。著恤衫嘅中年男人搓緊手:「…間餐廳上個月真係頂唔順,伙計糧都…」職員姐姐無拎出厚厚嘅合約,反而抽張方格紙畫時間軸:「陳生你睇,舊債我哋同你斬件,新周轉金用自動轉賬分12注…」佢哋用「斬件」呢啲街市用語,唔係講咩「債務重組方案」嘅術語。最深刻係臨走前,姐姐仲塞張卡片過去:「收舖夜咗過數唔使驚,打呢條熱線有人即時搞。」
翻查資料先知邦民1983年由日本引進,但早就唔係「照搬日本模式」。香港地舖貴到飛起,佢哋反而keep住廿幾間分行,仲專登開喺屋邨商場。有次經過黃大仙分行,見到個阿婆攞住紅簿仔嘟機,原來係還款。後生女職員企喺側邊教到第三次,仲幫佢寫大字版操作步驟。呢種「真人服務」成本高到癲,但正正食住香港老一輩唔信網上過數嘅習慣。
疫情年我個開畫室嘅朋友幾乎崩潰。佢話走投無路去邦民碰運氣,點知對方睇完破損嘅報稅表,居然問:「你仲有無keep學生作品集?」最後用畫室Instagram嘅訂單記錄加實體畫作做抵押,批咗筆救命錢。最意外係半年後生意好轉想提早還款,對方反勸:「留返啲現金防身啦,罰息我哋計過仲貴過你擺定期。」
金融圈成日話香港財仔市場飽和,但邦民叻在捉到空隙。大銀行嫌麻煩嘅幾萬蚊周轉、阿伯阿婆唔識用App嘅現金還款、甚至SOHO族零散收入證明,佢哋肯花人手去處理。有次同做信貸審批嘅舊同學飲茶,佢爆咗句:「你知唔知邦民啲前線有幾大權?連清潔阿姐過唔到數都可以特批延三日,分行經理話事就得。」呢種彈性,可能先係佢哋喺獅子山下紮根嘅真正密碼。
落雨行過銅鑼灣,時代廣場對面巨幅廣告牌閃著新虛擬銀行廣告。邦民細細哋嘅燈箱縮喺斜角,藍白光管映住濕漉漉嘅電車軌。忽然醒起三十年前初來香港時,老豆話過:「睇一間財務公司靠唔靠譜,唔係睇佢幾多層寫字樓,係睇落雨時分行張地氈有無吸乾啲腳印。」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