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拜三深夜,急診室的日光燈管嗡嗡作響,朋友阿哲縮在塑膠椅上,左手壓著腹部,右手緊捏著一張健保繳費單。他苦笑著對我說:「以為有健保就夠了,誰知道那顆膽囊這麼貴。」那晚,我們在藥水味裡聊到自願醫保,聊到那些藏在保單細則裡,沒痛過就不會懂的魔鬼。
台灣的健保像把大傘,替我們擋掉大部分風雨,但傘骨間的縫隙,總會漏進幾滴寒涼。自願醫保(俗稱「商業醫療險」)補的是傘遮不到的角落:單人病房的隱私、標靶藥物的天價、手術材料的自費差額。問題從來不是「需不需要」,而是「怎麼挑才不踩雷」。
很多人卡在「轉不轉」的關口。舊保單像件穿慣的舊衣,縱然褪色起毛球,至少合身;新方案則像櫥窗裡的時裝,光鮮亮麗卻怕買錯尺寸。我的精算師老友常說:「保單沒有絕對好壞,只有適不適合當下的你。」他見過太多人跟風轉保,結果新保單的「手術定義」更嚴苛,理賠時才發現左手換右手,保障還縮水。
拆解這道選擇題,關鍵在三個「鏡頭」:拉遠看自身健康變化,對焦保單條款細節,再用放大鏡檢視荷包深度。四十歲前,保費像溫水煮蛙,漲得慢;過了五十,每次續保通知都像心跳漏拍。若你近年體檢紅字變多,或家族病史浮現警訊,舊保單的「保證續保」條款可能就是救命繩,貿然解約如同自斷後路。
比價別只看保費數字閃不閃亮。魔鬼藏在「理賠門檻」裡:有些保單把「住院」定義鎖得死緊,急診留觀六小時不算;標榜「實支實付」的,可能對「雜費」項目錙銖必較。曾有位客戶發現新方案門診手術給付多三成,卻忽略條款裡一行小字:「限健保支付標準內項目」,而他需要的達文西手術,正巧在灰色地帶。
真要轉換,記得「無縫接軌」是神話。新保單的等待期(常見三十天)是空窗期,這期間舊保單別急著解約。更務實的做法是:新保單生效後,讓舊保單進入「減額繳清」或「展期定期」狀態,等於多買一張安全網。別心疼那幾個月的雙重保費,比起理賠被拒的鉅額帳單,這點成本像買保險的保險。
最後,別跟業務員的話術談戀愛。拿出舊保單契約書,翻到「保障明細」那幾頁油墨模糊的紙,和新方案並排貼在牆上。重點畫出三條線:每年總理賠上限、癌症/重大疾病給付方式、手術項目與倍數表。當數字攤在陽光下,該不該轉,答案往往自己浮現。醫療保障是場馬拉松,配速錯誤的轉彎,可能提早耗盡體力。
那天離開急診前,阿哲問我:「所以轉自願醫保,到底划不划算?」我指著他手中那疊收據:「划不划算,要看你想用錢買藥,還是買安心。」風險從不講道理,但我們能選擇用清醒的腦袋,替未來的自己多備幾把傘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