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陪老友阿誠跑銀行,看他簽完轉按揭文件時嘴角藏不住的笑,突然想起五年前那個颱風夜,他盯著房貸帳單發愁的樣子。當年利率飆破2.5%,如今換到1.78%的三十年期,每月少繳八千多台幣,省下的錢夠他帶全家泡半年溫泉。這不是魔術,是轉按揭的現實威力。
轉按揭像幫房子「跳槽」,把房貸從A銀行搬到B銀行。關鍵在「利差」——當市場出現比你現行利率低0.3%以上的選項,就該啟動算盤。但別被廣告數字迷惑,銀行掛的「地板價」常有隱形門檻,比如要求三百萬以上理財產品或限定職業。我見過客戶興沖沖申請,最後核下來的利率比宣傳高了0.15%,等於白忙一場。
真正划算的轉按揭要算「成本回收期」。假設轉貸手續費五萬台幣,每月省三千元,十七個月回本才值得做。若你計畫三年內賣房,轉貸可能反虧。去年有位客戶忽略「綁約期」提前清償,被原銀行罰了剩餘本金1.5%,足足二十四萬,比省下的利息還多。
時機比努力重要。聯準會降息風向、本地銀行競推優惠專案、甚至你剛升職加薪,都是黃金切入點。我常用三指標判斷:一,主流銀行推「限時加碼」,例如開辦費折抵80%;二,央行放出鴿派訊號;三,自身信用評分突破800分。去年第三季就是甜蜜點,不少銀行祭出轉貸免鑑價費,搭配壽險贈品,等於零成本換約。
實戰中最易踩雷的是「代償陷阱」。新銀行撥款還舊貸常要五個工作天,期間舊貸款仍計息。曾有客戶沒預留周轉金,差點違約。我的私房訣是:簽約時要求新銀行提供「過渡利息補貼」,現在超過六成銀行肯給這項服務。
別小看「轉增貸」的槓桿力。當房價漲幅超過20%,可同步申請增貸套現。像內湖張太太去年轉貸時多貸出三百萬,用2%利率資金投資5%收益的REITs,等於白賺利差。不過這招心臟要夠強,市場震盪時可能兩頭燒。
最後提醒,轉按揭不是比完利率就結束。新銀行的還款彈性更重要,能否隨時部分還款不收費?有沒有理財會員加值服務?我總勸客戶留份「逃生計畫」:確認新合約提前清償條款,保留未來再轉貸的活路。畢竟省錢是長期抗戰,今天的完美方案,三年後可能變成利率天花板。
站在銀行VIP室落地窗前,阿誠忽然問:「這波低利率能撐多久?」我指著遠處工地吊車:「看到那些新推案沒?建商還在搶地,資金鏈沒斷之前,咱們還有時間玩這場搬家遊戲。」他舉起咖啡杯碰了下我的文件夾——那是省下百萬利息的乾杯聲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