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點,車子剛加滿油,加油站小弟擦著擋風玻璃隨口問:「大哥,車險快到期了吧?我們有合作保險公司…」我笑了笑婉拒,心裡卻浮現上個月收到的續保通知單——數字又悄悄漲了一截。方向盤握了二十年,保單堆起來能當椅墊,這才明白省保費不是斤斤計較的小聰明,而是看懂規則的生存術。
記得第一台二手老車只保強制險,直到某天巷口擦撞機車,對方摔裂了手機螢幕。當我掏錢賠償時,老修車廠師傅叼著菸搖頭:「少年仔,第三人責任險沒買?這要是撞到進口車,你賣腎都不夠賠。」那疊千元鈔票的觸感,至今還黏在指尖。
真正覺悟是換新車那年。業務熱情推薦「乙式全險」,聽著那些「颱風泡水全賠」「路邊刮痕免煩惱」很心動,但當我看到報價單上逼近兩萬五的金額,胃突然抽了一下。後來找熟識的產險經理重算,把免追償條款拿掉、自負額從三千調高到一萬,再搭配信用卡折扣,硬是省下六千塊。原來保單像訂製西裝,得量過身材才知道哪裡該收該放。
去年幫女兒挑二手代步車更有趣。她相中紅色小跑車,我還沒開口,產險朋友直接傳保費試算表過來:「這款車燈組換一套八萬起跳,妳確定?」最後選了安全性評等五顆星但外型樸素的掀背車,每年保費差額夠加半年汽油。年輕人總抱怨保險貴,卻沒發現早在選車時,價格標籤就貼在擋風玻璃上了。
上週在便利商店啃關東煮時,手機跳出四家保險公司報價。同個方案內容,價差竟夠買三十碗關東煮。最便宜的A公司網路投保專案,點進去才發現限定車齡五年內;B公司贈送道路救援但排除山區;C公司保費稍高卻含代步車服務。比價不是比數字,是比誰把條款小字看得更透。
最近發現的隱藏版彩蛋是「早鳥優惠」。某家產險提前六十天續保打八五折,加上電子保單減免、無理賠紀錄折扣,七折價就守住愛車防線。現在我的手機行事曆總標著兩顆星——不是誰的生日,是保險到期前第六十天。
洗車場泡沫沖刷著擋風玻璃,水痕像流動的數字。後照鏡裡映著剛開走的進口休旅車,想起它主人抱怨每年繳七萬多保費還被調漲。或許省保費的終極心法,是明白保險公司最怕的從來不是事故,而是算不清風險的糊塗人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