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車庫時,翻到去年那張高得嚇人的保險單,突然想起朋友老張的抱怨——他每個月光是車保險費就吃掉半個月薪水,搞得連週末帶孩子兜風都得斤斤計較。這讓我忍不住回想自己十年前剛買車的糗事,那時傻傻地簽了最貴的保單,還以為撿到寶,結果一年後才發現被坑了快兩萬塊。說真的,台灣這物價飛漲的年代,車保險費動輒上萬,要是沒點省錢門道,簡直像把鈔票往水裡丟。今天就聊聊那些我親身試過、連保險業務都未必老實說的省錢秘訣,不是什麼教科書理論,而是血淚換來的實戰經驗。
記得有次颱風天,我的老Toyota在巷口被路樹砸到,後照鏡整個報銷。那時保的是基本險,自付額設得超低,以為撿到便宜,結果理賠過程拖拖拉拉,最後修車錢還得自己貼一半。後來跟修車廠老闆喝酒聊起,他才點醒我:與其追求低自付額,不如把額度拉高點。自付額從五千調到一萬五,保費直接砍三成,一年省下快六千。這招聽起來冒險,但想想看,台灣馬路三寶那麼多,小擦撞根本懶得報保險,不如把錢花在刀刃上。關鍵是評估自己的駕駛習慣——像我這種十年沒出大事故的,調高自付額就像存錢,萬一真遇大事,保單照樣扛得住。
另一招是別當保險公司的忠實粉絲。年輕時總迷信大品牌,結果比價才發現,同樣的保障內容,小公司報價能差到兩成。去年幫老婆的二手車續保,我花一個下午打了五家保險公司電話,還用比價網站偷偷查,最後選了家沒聽過的新興業者,年繳省了八千多。重點是要每年重新比價,別簽了約就擺爛。保險業務常跟你裝熟,說什麼「老客戶優惠」,其實都是話術。我現在固定十月做這事,順便檢查保單內容——比如車齡超過十年,車體險根本是浪費,刪掉後保費又少一截。
安全駕駛紀錄不只是道德問題,更是荷包救星。自從裝了行車紀錄器加胎壓偵測,保費折扣累積下來,三年省了快一萬五。保險公司最愛這種乖乖牌,像我鄰居阿明超速罰單接不完,保費硬是比我高四成。還有那些隱藏折扣:學生證拿出來、同地址兩台車綁一起,甚至用電子帳單繳費,都能摳出幾百塊零頭。別小看這些瑣碎錢,加起來夠加半年油了。
省錢終究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與其焦慮保費數字,不如養成定期檢視的習慣。我現在每季翻一次保單,順便檢查輪胎和煞車——這不只是省錢,更是對家人安全的負責。畢竟在台灣這交通地獄,保險再省,也換不回一次僥倖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