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幾年前,我和老婆第一次踏進新樓樣品屋,那種興奮感至今難忘。但當銷售員報出首期數字時,心都涼了半截——動輒幾百萬台幣,簡直像天方夜譚。當時我們薪水加起來才十萬出頭,存錢速度慢得像龜爬。不過,咬牙撐過那幾年,現在回顧起來,才發現首期支付沒想像中難,關鍵在於早規劃、懂技巧。這篇就來聊聊我親身驗證的實戰方法,從零存款到買房,一步步拆解給你看。
首先,儲蓄是基本功,但別傻傻只靠死存錢。我當初犯的錯就是每月只固定存一萬,結果通膨一來,錢越存越薄。後來學乖了,改用「階梯式儲蓄法」:薪水入帳先扣30%進高利活存帳戶,像台新Richart或永豐大戶,利率至少1.5%起跳;再撥20%投資穩健標的,比如定期定額買ETF,0050或006208都行,平均年報酬5-7%,五年下來本金翻倍不是夢。剩下50%才用在生活開銷,逼自己習慣節儉。舉個例,我和老婆每月總收入12萬,儲蓄部分就硬存4萬,投資2萬,生活費控制在6萬內——聽起來苛刻,但從減少外食、自帶便當開始,一年輕鬆攢60萬首期。
貸款選擇更是門學問,別一窩蜂跟風銀行廣告。我研究過十幾家方案,發現首購族最划算的是搭配政府優惠,像「青年安心成家貸款」,最高能貸八成,利率壓到1.775%以下,比一般房貸省0.5%。但前提是信用評分要漂亮,我建議提前兩年養信用:每月信用卡全額繳清、別亂開新帳戶,分數衝到700以上,銀行直接給VIP待遇。萬一收入不穩,還有「寬限期」這招,前三年只還利息,本金先緩緩,每月負擔少一半。不過要小心,這就像雙面刃,我朋友貪圖輕鬆,結果寬限期結束還不出本金,房子差點被法拍。
政府補助和家庭支援也不能漏掉。像內政部的「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」,符合資格的話,每年能拿2.4萬補貼,連續五年,等於白送12萬進口袋。申請時要備齊收入證明和財產清單,最好找地政士幫忙跑流程,省得被退件。家人部分,我當初厚著臉皮找爸媽借了50萬,但別當免費午餐,寫清楚借據,約定低利或分期還,避免傷感情。另一個冷門技巧是「合購」,和信得過的朋友合資買樓,各付一半首期,後續出租分潤,我就看過一對情侶這樣搞,三年後賣掉還賺了差價。
最後提醒,首期只是起點,後續還有稅費、裝修等開銷。我建議總預算多抓20%緩衝,免得像我一開始算太緊,交屋後連冷氣錢都湊不出。總之,買房是場馬拉松,別被高房價嚇倒。一步步來,十年後回頭看,你會感激現在咬牙的自己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