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收到銀行帳單,看到存款利息少得可憐,我就忍不住嘆氣。作為一個從職場退下來的投資老手,這幾年我專注在打造被動收入流,而每月派息股票成了我的秘密武器。還記得五年前,我買進第一檔美國房地產信託基金(REIT),那份月月入帳的現金流,讓我不再為日常開銷焦慮,甚至能多存點旅費去日本賞櫻。
每月派息股票,顧名思義就是那些公司每個月固定發放股息的股票。別以為只有退休族才需要它,年輕上班族也能靠它累積財富。像我自己,就從全球市場挑選標的——美國的公用事業股、加拿大的能源信託,甚至台灣本土的電信股,都納入組合。為什麼選擇每月派?因為現金流穩定性高,不像季配或年配那樣等得心慌。舉個例子,我持有的一檔醫療REIT,連續十年每月發息,股價波動小,配息率保持在4%到5%間,這種規律性讓我能安心規劃生活費,還能用股息再投資,滾出複利效應。
不過,別被「穩定」二字騙了。投資每月派息股,風險藏在細節裡。市場一有風吹草動,公司可能砍息或暫停派發,像2020年疫情爆發時,我手上一家零售REIT就突然減息三成,害我那個月預算差點破洞。更別提通膨侵蝕問題——如果配息率跟不上物價漲幅,實質收入其實在縮水。我學到的教訓是:分散是王道。別把所有錢押在同一產業,我的組合裡混合了科技、基礎建設和消費股,每檔佔比不超10%,這樣就算一檔出問題,整體現金流還能撐住。
挑選標的時,我從不看短期高息誘惑,而是深挖公司基本面。財務報表是必讀功課——負債比率低於50%、自由現金流覆蓋率大於1.2倍,這種公司才值得信賴。還有股息發放歷史,至少要五年以上穩定紀錄。去年我研究一檔新加坡的港口營運股,發現它股息成長率每年微升,加上全球供應鏈需求穩,果斷加碼,現在成了我的現金牛。新手入門,建議從指數基金或ETF開始,像Vanguard的全球月配型ETF,管理費低又分散風險。
說到策略,關鍵在耐心。每月派息股不是炒短線工具,我堅持「買進持有」原則,搭配自動再投資計畫。市場大跌時別慌,反而是加碼機會——2022年聯準會升息潮,我趁低吸納優質股,隔年配息總額反增15%。最後提醒,稅務細節別忽略。各國扣繳稅率不同,台灣投資人買美股股息會被課30%預扣稅,但透過複委託或特定券商可退部分稅款,這筆錢省下來夠吃好幾頓大餐了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