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睇樓嗰陣,我拎住地產經紀畀嘅價單發咗成晚呆。印花稅點計?銀行壓力測試係咩嚟?每月供款會唔會壓到喘唔過氣?嗰啲密密麻麻嘅數字好似蟻竇咁爬滿成張紙,最後我拎起計數機逐個掣撳,點知撳到第三版已經亂晒籠。隔籬位資深投資客阿陳睇唔過眼,丟咗句:「後生仔,而家仲用人手計?搵樓價計算機啦!」
呢啲線上工具真係救星嚟㗎。唔係普通加減乘除咁簡單,佢會將隱藏成本逐層拆解:印花稅階梯點跳、律師費公證費幾錢、裝修預備金要留幾多。最犀利係貸款模擬功能,輸入年薪同儲蓄額,佢即刻話你知過唔過到銀行壓力測試,仲會用曲線圖顯示未來廿年供款變化,連利率浮動嘅風險都模擬埋。
上個月幫表弟試用「屋企智算」平台,佢睇中沙田啱啱收樓嘅單幢盤。將樓價撳入去,系統自動彈出區域成交紀錄比較圖,原來同區十年樓齡嘅屋苑呎價平兩成。再撳「貸款沙盤推演」,發現揀廿五年還款期嘅話,頭五年每月要比三十年供款多三千蚊,但總利息慳成四十萬。表弟睇完即時醒覺:「原來拉長還款未必着數!」
不過要醒水嘅係,呢啲工具食數據維生。試過有朋友計新界西北盤時無剔「鐵路規劃中」選項,結果低估咗三年後交通時間成本。仲有啲計算機預設利率太平實,最好手動將按揭利率調高1%做壓力測試。記住睇清楚稅務設定,香港同海外買家嘅印花稅可以差成三成㗎。
而家深夜得閒我就會撳開幾個計算機玩「樓盤PK戰」。將大埔舊樓同屯門新盤擺埋一齊比,系統會生成十年持有成本對照表,連管理費增幅同折舊率都計埋。有次發現某市區豪宅表面平兩球,但計完成本竟然貴過隔籬區新盤,即刻save低張比較圖備用。工具終歸係工具,但當佢將成疊地產經紀文件濃縮成三頁決策報告嗰陣,真係覺得自己拎返買樓主導權。
上星期落訂前特登拎計算機報告去銀行,個經理睇完笑住指住每月現金流預測圖:「你set嘅緩衝空間仲嚴謹過我哋系統。」嗰刻先明點解阿陳話計樓價好似同未來自己傾偈——當數字化作實實在在嘅生活場景,揀樓就唔再係賭博,而係掌控人生嘅藝術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