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剛停,空氣裡還飄著水泥地蒸騰的熱氣。手機震動,螢幕跳出房客阿明傳來的水電費結清照片,附上一個笑臉符號。這是我手上第五間順利交接的空屋,鑰匙收回,房子重新回到待租狀態。十幾年房東當下來,我發現「放租」這門學問,從來不是把鑰匙交出去那麼簡單。它像種一盆植物,土壤、陽光、水分都得講究,才能長出安穩長久的租賃關係。
租金訂價是門藝術,太貪心只會嚇跑好房客。我習慣騎著摩托車在自家物件附近繞,不是閒逛,是看。看巷口新貼的招租紅紙寫多少?看社區布告欄電子螢幕輪播的開價?更重要的,走進巷弄口的房仲店,假裝要租屋,實際探聽近期成交行情。網路數字會騙人,真正在市場流動的價格,藏在在地房仲的成交簿裡。記得有次硬是比照新建案開高兩千,房子晾了三個月,最後降價租出還被房客殺價,得不償失。
照片是房客的第一眼緣。以前我隨手用手機拍,昏暗的燈光下,連磁磚裂縫都拍得像地震災區。後來學乖了,挑個大晴天,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光線最飽滿時進屋,窗簾全拉開。手機設定「原況照片」動態捕捉空間感,客廳角落擺盆綠意盎然的虎尾蘭,臥室床鋪簡單鋪上素色床罩。不搞華麗修圖,但力求整潔明亮。有回房客簽約時笑說:「看到浴室馬桶蓋是掀起來的、鏡子擦得發亮,就知道房東是細心人。」細節,比什麼天花亂墜的文案都有力。
篩房客像相親,急不得。電話裡我會刻意多聊幾句:「在附近工作嗎?之前住哪區?」聲音裡的遲疑或爽快,多少能嗅出端倪。約看屋絕不遷就對方時間,寧可多等兩天,也要排在彼此從容的時段。見面時遞瓶冰礦泉水,邊看邊閒聊:「這廚房你覺得夠用嗎?附近菜市場走十分鐘就到。」觀察對方是否認真檢查環境,還是只盯著冷氣新不新。曾遇過西裝筆挺的男士,對陽台積水視若無睹,只追問能否月付,這種我心裡直接打叉。
合約不是文具店買來簽名就完事。我的抽屜裡有份「房東求生筆記」,貼滿十幾年累積的補充條款貼紙。押金絕對明訂「不可抵付末月租金」,避免最後一個月擺爛爭議。寫清楚「每度電費隨台電公告浮動」,附上最近一期電費單影本佐證。連「陽台盆栽澆水不得滲漏至下層」這種細節都列進去。別怕囉嗦,醜話說前頭,好過日後拍桌爭吵。公證費我主動吸收,換來法律保障,划算。
交屋當天是關鍵。我會提早兩小時到,帶著全新門鎖芯、酒精抹布和一份「房屋點交手冊」。手冊裡有社區垃圾車時刻表、水電瓦斯帳單繳費條碼、附近診所藥局位置。換鎖當著新房客面做,安全感無價。冰箱插電運轉、馬桶連續沖水三次、每扇窗開關確認。最後指著牆角說:「這兒有片壁紙稍微掀邊,我們現在一起拍下來存證。」儀式感做足,後續爭議自然少。
房子租出去才是關係的起點。我不用通訊軟體群組轟炸,但固定每季親送一份「房東小禮」:夏天是補充冷氣濾網,冬天變一盒防潮盒。順便「剛好路過」快速巡視,看屋況是否正常。有回發現陽台排水孔被落葉堵住,當場挽袖子清理,房客後來主動續約三年。別等到馬桶不通才出現,定期關懷比殺價更留得住人。
放租像放風箏,線太緊易斷,太鬆會墜。掌握好那條隱形的信任之線,風雨再大,房子總能安穩飄在生活之上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