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陣雨剛停,柏油路蒸散著濕黏的熱氣。走進巷口超商想買杯冰美式,櫃檯前穿高中制服的工讀生突然抬頭:「姐,有電子現金券要不要領?掃碼就能用,不用等。」她手機螢幕亮著刺眼的橘紅色彈窗,斗大標題寫著「限時3小時入帳」。我愣了下,皮夾裡那張實體百元折價券,邊角早已磨得起毛,像過時的信物。
這幾年電子現金券像藤蔓般瘋長,纏繞進日常每個縫隙。早餐店結帳櫃檯貼著QR碼,社群廣告跳出「搖手機領200元」,連樓下麵攤阿伯都掛起「LINE Pay優惠」手寫牌。某次在百貨公司美食街,目睹中年婦人舉著三支手機輪流掃碼,螢幕光映著她額角的汗:「這攤滿500折100,隔壁滿300送小菜,分開結才划算啊!」她指尖在優惠條款間跳躍,像鋼琴師演奏艱澀譜子。
所謂「即時入帳」其實藏著精密時差。上個月領取某銀行快閃券,系統顯示「5秒到帳」,實際卻卡在「優惠池已滿」的緩衝頁面轉圈。撥通客服才知,那5秒是「成功登記」而非「兌現成功」,像釣客看著浮標沉動卻拉不起魚竿。更別提那些「限時」按鈕總愛挑人忙碌時閃現——開會中跳出「剩37秒領取」,指尖滑開的瞬間,優惠化作像素塵埃。
現金券戰爭早不是單純折扣戰。心理系學弟論文做過實驗:兩組人領取同額50元券,A組標註「限定今日」,B組寫「半年有效」。結果A組當日核銷率達92%,其中63%為非計劃性消費。「倒數計時器是觸發杏仁核的開關,」他啜著用券換來的買一送一奶茶:「恐懼感比省錢欲更有驅動力。」
那日終究領了超商現金券。冰美式原價55元,券抵20元實付35元,螢幕跳出「已省20元」的動畫煙火。步出店門時,工讀生喊住我:「姐,滿額還能抽掃地機器人喔!」玻璃門關上的剎那,我看見自己映在門上的臉——嘴角因撿到便宜上揚,瞳孔裡卻浮著淺淺的倦意。數位時代的優惠像糖霜,撒得越多,越讓人忘記麵包原本的滋味。
咖啡廳角落坐著穿西裝的男士,桌上放著兩杯特價第二杯半價的拿鐵。他獨自啜飲著,手機螢幕亮著某銀行「消費滿百送50」的倒數畫面。冷氣呼呼吹送,無人注意他將多餘的咖啡緩緩倒進盆栽。褐色的液體滲入土壤時,他指尖正飛快點擊著新跳出的「限時3分鐘領券」廣告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