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裡盯著房仲傳來的物件資料,手指無意識敲著計算機,咖啡涼了第三回。牆上貼滿銀行房貸方案傳單,數字像螞蟻在腦海裡亂爬。去年幫朋友看過類似場景,那時他咬牙簽了約,半年後發現還款額飆升,在茶水間跟我嘆:「早知多按幾次計算機…」
香港滙豐的線上按揭計算機,意外成了我近期挖到的寶。不是冰冷輸入欄位吐數字那種,它藏著魔鬼細節。當你填完貸款額、年期、利率,它不只吐出月供金額,底下那條「本息攤還比例圖」會刺痛你——前五年還的錢,七成在餵銀行利息,本金像蝸牛爬。這種視覺震撼,比業務員說一百遍「早還款划算」都深刻。
真正殺手鐧在角落的「情境模擬」。手指一滑利率加半碼,月付立刻多出兩千三,夠全家週末吃三頓火鍋。更狠的是調高還款額試算:每月多擠五千,竟能省下74萬利息,足足砍掉兩年還款期。這功能我反覆把玩,像在破解人生財務的秘笈。房貸顧問說得天花亂墜,不如自己動手拉參數,數字從不騙人。
有人嫌線上工具死板,但滙豐這台暗藏玄機。點開「進階選項」,寬限期過後的還款暴增幅度直接圖表化。去年就有同事栽在這,寬限結束才發現月付翻倍,差點斷供。還有「額外還款」欄位,輸入年終獎金想提前還本金,系統即時重算總利息。這些細節,是幫你在簽約前把地雷全踩一遍。
工具終究是工具,關鍵在「玩透它」。我花了三晚測試各種組合:試過30年改20年,月付多八千但省百萬利息;試過浮動利率若升1%,每月要多扛一台iPhone的錢。最震撼是把台北市平均房價丟進去——看到三十年還款總額逼近房價兩倍那刻,突然理解為何老爸總說「無債一身輕」。
這台計算機最可貴處,是撕開房貸的糖衣。銀行廣告說「月付兩萬輕鬆成家」,但當你親手輸入真實數字,看見三十年要扛的利息總額,背脊會發涼。它不勸你買或不買,只是把每種選擇的財務真相,攤在陽光下烤。
精算房貸,本質是精算自己的人生。當還款期橫跨中年到白頭,那些被月供吃掉的旅行基金、進修預算、甚至孩子的才藝班,都是沉默成本。按下「計算」鍵的瞬間,你看見的不只是數字,是未來三十年生活質量的縮影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