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整理投資組合時,恒生銀行又浮現在腦海裡。這家香港老牌銀行,從殖民時期一路走來,見證了無數金融風暴,卻始終屹立不搖。每次翻開它的財報,總能感受到那份沉穩的底氣,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水手,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掌舵前行。
談到估值,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看股價高低,但這遠遠不夠。我習慣從基本面下手,比如市盈率。恒生銀行目前的P/E大約在9到11倍之間,對比亞洲同業的15倍平均值,顯得相當克制。這數字背後,藏著它保守的經營哲學——專注零售銀行業務,不像某些同業狂衝高風險投資。去年財報顯示,淨利息收入占了總收益近七成,這種穩紮穩打的模式,在利率上升環境下反而成了護城河。記得2020年疫情爆發時,它的股價一度暴跌三成,但短短一年就反彈回來,靠的就是這份韌性。
深入一點,市淨率也值得玩味。P/B值現在約0.8倍,低於帳面價值,暗示市場可能低估了它的資產質量。我仔細拆解過資產負債表,發現貸款組合中,抵押貸款占比高,違約率長期維持在1%以下。這種結構,在經濟下行時能緩衝衝擊。不過,別只看表面數字——香港房地產市場的波動,始終是潛在變數。前陣子和一位基金經理聊天,他提到恒生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敞口增加,這雖帶來增長機會,但也需警惕壞帳風險。
股息收益率更是亮點,常年穩在5%以上。去年每股派息2.5港元,對比股價,回報率相當誘人。我自己的策略是分批買入,尤其趁市場恐慌時撿便宜,然後透過股息再投資複利滾雪球。但切記,投資銀行股不能只看收益。地緣政治像把雙刃劍——中美角力、香港政策調整,都可能瞬間改寫遊戲規則。2022年聯儲局加息那波,恒生股價就因資金外流承壓,教訓深刻。
長期來看,恒生銀行的機會在於亞洲財富管理需求爆發。隨著中國中產階級壯大,跨境理財通等政策開閘,它佔據地利優勢。不過,競爭也白熱化,內地銀行如招行正積極搶市佔。我的建議是:如果你追求穩健,不妨將恒生納入核心持股,比例控制在組合的10%以內;若是激進派,則可搭配衍生工具對沖匯率風險。投資永遠是一場馬拉松,別被短期波動牽著鼻子走。
【评论】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