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在街角咖啡館遇見陳醫師,他翻著剛收到的金色信封苦笑:「三十年後才領得到這筆勞保年金,到時一碗牛肉麵怕要三百塊囉。」白大褂口袋裡還插著聽診器,這位五十五歲的心臟外科權威,此刻眼神卻透著對未來的茫然。金融海嘯時他忙著搶救病患,錯過了布局退休的黃金期,如今看著HSBC年金廣告上「終身俸」三個字,指尖在咖啡杯緣劃了一圈又一圈。
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「自在人生終身年金」確實像座燈塔。把整筆退休金倒進去,換取每月穩定現金流,活越久領越多。我研究過精算報告,若六十歲投入三百萬台幣,男性每月約可領一萬五,女性因壽命長略低些。但數字背後藏著魔鬼:當張先生把打拼半生的積蓄換成契約那刻,通膨巨獸正在啃噬購買力。
去年幫母親辦理時親歷過申請暗礁。健康告知書上「最近五年是否就醫」的勾選欄,讓許多銀髮族猶豫——高血壓藥天天吃要坦白嗎?滙豐核保其實比想像中寬容,三高用藥控制良好者多能過關。關鍵在財務審查:他們會要求三個月內資金流向證明,突然冒出的大額存款得解釋來源。我陪母親整理存摺才發現,她把定存拆成五筆不同到期日,反而增加驗證難度。
更少人留意到稅務匕首。年金給付雖適用「退休金分期領取」分離課稅,但若你同時有股票配息或房租收入,可能把整體所得稅率推高。有位客戶王總就吃過悶虧,他原以為每月七萬年金很安全,不料加上兩棟收租公寓的所得,竟跳進20%稅率級距。
真正該用放大鏡檢視的是流動性枷鎖。當你簽約把五百萬鎖進年金池,意味著未來二十年別想動用這筆錢。李女士的教訓血淋淋——兒子創業急需頭期款時,她盯著契約書上「提前解約最高扣35%」的條款,在滙豐貴賓室紅了眼眶。銀行理專不會告訴你的是,其實可用年金契約向其他機構質借,只是利率通常加碼兩碼。
在東京分行見過震撼場景:八十二歲的櫻井先生拿著年金匯款單,顫巍巍貼在亡妻照片旁。他低聲說:「這筆錢總在每月五號進來,美智子走後,這是她留給我的早安問候。」年金真正的魔法,或許是讓人在時間的流沙裡抓住繩索,那條繩索的名字叫「安心」。
走出滙豐大樓時,陳醫師突然在旋轉門前駐足。玻璃倒影裡的白髮男人輕聲問:「如果…我活不到平均餘命呢?」我指著宣傳單最下方小字:保證期內身故可退還本金。風把他的西裝下襬吹得翻飛,像隻猶豫的候鳥。退休規劃從來不是數學題,而是對生命長度的溫柔對賭——當我們把積蓄換成不會消失的退休薪資,買的其實是從容老去的底氣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