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收工,紅磡海底隧道出口的車龍依然閃著紅色尾燈。我靠在巴士上層窗邊,手機突然震動——是ZA Bank的推送:「新客開戶即享500蚊現金回贈,活期存款4.5%」。手指滑過螢幕,想起三年前開第一個虛擬銀行戶口時,還得逐間比較表格。如今香港八間持牌虛擬銀行,早已滲透港人生活每個縫隙。
虛擬銀行開戶像呼吸般簡單。上個月幫剛從英國畢業的侄女操作,她捧著凍檸茶,十五分鐘內完成臉部識別和身份認證。翌日中午,紫色Livi Bank的實體卡已躺在她家信箱。沒有分行的鋼化玻璃櫃檯,沒有職員機械化地推銷保險,這種純粹的金融體驗,讓習慣排隊拿號碼紙的香港人,像突然卸下西裝領帶般鬆了口氣。
優惠戰才是真正戰場。天星銀行新年前推出的「轉數快」存款送超市券,主婦們在媽媽群組瘋傳操作攻略;Mox Bank的簽帳回贈玩到出神入化,連繳水電煤都有1%回饋。最狠是眾安銀行,去年聖誕直接送Tesla抽獎券。這些花招背後藏著精算師的算盤——當你習慣用他們的app繳費、投資、甚至買機票,傳統銀行那0.01%的儲蓄利率便顯得荒謬可笑。
真正讓我死心塌地的,是某次凌晨三點的跨境轉帳。急著匯款給內地供應商,傳統銀行電匯系統正在「維護中」。切換到Welab Bank應用程式,輸入收款方手機號碼,人民幣竟即時出現在對方微信錢包。月光照著電腦螢幕上的「交易完成」字樣,突然理解虛擬銀行骨子裡的叛逆——它們拆毀的何止是實體分行,更是金融交易時差的柏林圍牆。
但便利背後有暗湧。開通Fusion Bank那晚,系統自動將我納入「高風險客戶」,要求上傳稅單佐證收入來源。虛擬世界的風控演算法比真人更敏銳,也更無情。朋友阿傑更踩中地雷:貪圖高息把百萬積蓄轉進虛擬戶口,半年後才發現優惠利率僅適用於首十萬元。「就像去茶餐廳叫特惠套餐,細字寫明要加一收費。」他苦笑著翻轉手機,螢幕裡跳動的數字利率下,果然藏著三行螞蟻小字。
最近迷上Mox的「儲錢罐」功能。每次用Mox卡消費,系統自動將零頭轉入儲蓄戶口。某天深夜查看,那些被傳統銀行當作「找贖碎銀」的$0.7、$2.3,竟滾出八千多元。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豬仔錢罌,只是如今敲破陶罐的,變成指尖輕觸螢幕的瞬間。
當虛擬銀行開始染指按揭貸款,我站在中環街頭仰望那些玻璃幕牆大廈。某間虛銀廣告投影在IFC外牆:「免入息證明,AI即批樓按」。光影流轉間,彷彿看見未來某天,我們在維港煙花下用手機買樓,就像現在買杯絲襪奶茶般尋常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