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次在巴黎街頭的小咖啡館,點了一杯拿鐵,結帳時店員親切地問:「要用台幣結算嗎?」我隨口答應,心想省得換算麻煩。結果月底信用卡帳單寄來,一杯咖啡硬是貴了快五十塊台幣。當下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就是DCC匯率的陷阱——看似方便,卻暗藏剝削。
DCC,全名動態貨幣轉換(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),原理很簡單:你在國外刷卡時,商家或收單銀行即時將當地貨幣轉成你的本國貨幣結算。表面上是貼心服務,避免匯率波動困擾,實則多數情況成了變相加費。因為這匯率由第三方機構設定,往往比銀行間市場匯率差上3%到8%,還可能疊加隱形手續費。記得在東京買電器,標價十萬日圓,選DCC後多付近兩千台幣,夠吃三頓拉麵了。
為什麼業者愛推DCC?利潤驅動啊!舉個實例,假設歐元對台幣市場匯率34.5,DCC可能拉到36.0。你刷一百歐元,就多付一百五十台幣。這差額全進商家或合作公司口袋。更糟的是,有些ATM或刷卡機預設勾選DCC,不仔細看螢幕就中招。我曾遇過曼谷機場的提款機,畫面閃過「是否用台幣結算」的選項,字體小得像螞蟻,一不留神就多虧錢。
避開DCC的訣竅,核心在「堅持當地貨幣」。無論是餐廳、商店或提款,當機器跳出選項時,務必選當地幣別——比如在歐洲就挑歐元,日本選日圓。如果店員主動詢問,微笑回絕:「請用當地貨幣結算。」事後養成習慣,檢查收據上的交易幣別欄位。有次在首爾購物,收據寫著「TWD結算」,我當場要求重刷,省下三百多塊。
搭配聰明用卡策略更事半功倍。我多年背包客經驗,發現挑對信用卡是關鍵:優先選海外消費免手續費的卡種,像某些銀行推出的旅行卡,匯率直接對接市場中間價,還給現金回饋。出國前設定手機匯率通知,用App比較即時牌價,心裡有底才不會被唬。去年在雪梨,靠這招省下整趟旅費的5%,夠多玩一天行程。
歸根結底,DCC像個甜蜜陷阱,專坑不設防的旅人。養成習慣,每次刷卡前深吸口氣,確認幣別選擇。省下的錢或許不多,但累積起來,能讓你的旅程多些意外驚喜——比如多嘗一道在地美食,或多帶份紀念品回家。
【评论】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