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經過信義區的衛訊門市,落地窗上貼著顯眼的Citibank聯名卡海報。冷氣颼颼地從門縫鑽出來,我站在騎樓下盯著海報上「5G購機最高回饋$15,000」的字樣,心裡盤算著年底該換手機了。這張卡在論壇上討論度頗高,但優惠細節像藏在迷霧裡,我決定自己摸清楚,順手把申請過程和真實心得記下來。
這張聯名卡的核心,說穿了就是綁住你在衛訊的消費。它最殺的戰場絕對是「綁約購機」。如果你像我一樣合約快到期,正猶豫要不要搭新機,這張卡的誘因就浮現了。最高15,000元回饋不是夢,但魔鬼藏在「最高」裡。仔細看條款,它分三塊:新辦/續約5G指定資費直接給刷卡金、分期零利率免手續費、還有額外的電信費回饋。重點是,這些必須「同時」用這張卡在衛訊門市或官網刷全額才成立。我在門市跟店長聊了半小時才搞懂,所謂「最高」是這三項優惠疊加的天花板,實際能拿多少,得看你選的資費月租高低和手機型號。店長直接拿計算機按給我看:選月租$1,399以上的5G方案搭旗艦機,分24期零利率,加上首年電信費5%回饋(每月上限$200),東加西加確實有機會碰到天花板。
說到分期零利率,這真是痛點解藥。以前買手機一次掏三四萬現金,心會抽一下。這卡在衛訊購機強制分12或24期零利率,帳單瞬間變輕。但注意!這分期僅限「購機專案」,單純買空機或配件不適用。我有個朋友上個月想用這卡分期買Apple Watch,店員搖搖頭說只能刷整筆,他當場愣住。另外,電信費5%回饋算小確幸,每月上限$200,等於你手機帳單$4,000內都有加成。但別指望拿它繳其他家電信費,限「衛訊門號」扣繳才行。
申請門檻不算低。Citibank默默設了個年收入25萬台幣的底線,學生或剛出社會的比較難過。我線上送件時,系統直接跳出要補財力證明的提示。準備文件倒是簡單:身分證+收入證明(薪轉存摺近三個月影本或扣繳憑單)。流程算順暢,從官網或Citibank APP都能申辦,上傳文件後大概三個工作天就收到核卡簡訊。卡片質感不錯,深藍底燙金字體,但塑膠感略重,跟頂級卡的金屬卡身還是有差。
日常消費回饋相對平淡。一般消費僅0.5%無上限,比起市面一堆神卡動輒2%、3%,吸引力普通。亮點在「行動支付加碼」。綁定Apple Pay、Google Pay這些感應支付,回饋跳到1.5%。我有次在超市用Apple Pay結帳$1,200,隔月帳單確實多出$18刷卡金。這設計很明顯,就是鼓勵你把手機當錢包用,緊扣它「電信+支付」的主軸。
用卡兩個月,發現幾個容易踩的坑。首先,「新辦/續約購機」的刷卡金回饋,是「交易完成後60天內」才入帳,不是當月。我差點以為被漏掉,致電客服才確認還在跑流程。其次,電信費5%回饋是「次月底」折抵帳單,且限定自動扣繳。有次我手動繳費,當月回饋就飛了,打客服爭取也沒用,條款寫得清清楚楚。最麻煩的是「綁約購機」與「單純買配件」的規則分界,門市店員素質不一,說法常不同。有次想用卡買快三千元的藍牙耳機,A店員說可分期,走到隔壁B店卻說不行,最後乾脆不買。
值不值得辦?看你是否被衛訊綁住。如果你是衛訊老客戶,合約快到、打算續高資費搭新機,這張卡的分期零利率和疊加回饋確實划算,省下的錢很有感。但若只是看上一般消費回饋,或很少在衛訊消費,市面有更多選擇。我自己的結論是:它像把專用螺絲起子,只在特定場合發揮最大價值。年底我約滿換iPhone新機時,肯定會掏出這張卡分期。至於平常買菜加油?抽屜裡還有更鋒利的刀。
評論: